傳承文化與時俱進 共建和諧社會
 
 
  來源:      日期:2007-08-02 21:13

 


 

  2006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決定同時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作為一名普通公民,在詳細閱讀完《決定》全文之後,我深刻體會到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與時俱進的決心,同時也為我黨勇于正視當前發展中出現問題、積極科學調整應對的智慧擊節叫好。

  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有其文化和時代的背景。在中國綿延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和”一直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崇高境界和偉大目標。《左傳》中對“和”字有過詳細的解釋:“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意指將數種不同的調料合在一起,產生一種全新的味道。後世多以此引申,將這種協調分歧、達成和睦一致的狀態稱之為“和”,並且以“和”作為一個理想的社會的重要衡量標準。在這樣一個和諧一體的社會里,不同才能、不同職業的人,各得其所,各自發揮不同作用,彼此之間沒有衝突,正所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這種思想反映到歷史的演進中,無數輩人為之奮鬥追求不止。時至今日,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體現出執政黨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尊重與傳承。我們注意到,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中,特別提出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這可以認為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相得益彰思想的現實運用

  然而進步的實現,不能僅僅依靠繼承傳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到新世紀,中國不僅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戰。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不小的影響:在社會向前進步的同時,許多新形勢、新問題也紛紛涌現,一些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如區域發展不平衡、利益分配不盡合理、民主法制不盡完善、環境與需求不相適應等。針對新問題、新情況,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將解決這些問題納入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中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問題及其產生原因,立足實際,著眼長遠,積極主動的化解矛盾、解決矛盾,從而減少不和諧因素,促進社會向和諧方向發展。

  “和諧凝聚力量,和諧成就偉業”,在以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在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安定、團結、富強、民主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基石。
   
  作者:朱俊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