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殘奧會吉祥物“福牛樂樂”

  時間:2007-09-07 14:47    來源:北京奧運官方網站     
 
 

  官方網站9月6日訊 2006年9月6日是北京2008年殘奧會開幕倒計時兩週年的日子。當晚,北京殘奧會吉祥物發佈活動在北京八達嶺長城隆重舉行,“福牛樂樂”宣佈誕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奧組委主席劉淇,國務委員、北京奧組委第一副主席陳至立,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菲爾?克雷文,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中國奧委會主席、北京奧組委執行主席劉鵬,北京市委副書記、北京市市長、北京奧組委執行主席王岐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北京奧組委執行主席鄧樸方,北京市委副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于均波,北京市政協主席陽安江等出發佈儀式。

  今晚的八達嶺長城燈火通明,樂聲悠揚。19時30分,主題為“天地友愛”的發佈活動開始。熱烈歡快的群星演唱、中外殘疾人藝術家的聯袂表演等精彩節目,熱情謳歌了人類自強不息、超越自我的偉大精神,體現了殘疾人和健全人在世界大家庭中相互交融、共創未來的美好願望。

  20時30分許,發佈儀式正式開始。劉淇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他説,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兩年後的今天,我們將迎來全世界殘疾人的節日——北京2008年殘奧會。我們與全世界殘疾人朋友們一道,正在熱切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

  劉淇指出,殘疾人是人類文明、歷史的重要創造者,是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力量。成功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準”的北京殘奧會,展現廣大殘疾人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促進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向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籌辦5年來,在我國政府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北京殘奧會競賽組織、市場開發、場館建設等各方面工作正在按計劃紮實推進。今後兩年中,我們將按照“同時籌備、同樣精彩”的要求,更加努力地工作,向世界奉獻一屆“有特色,高水準”的殘奧會。

  劉淇説,今天,我們隆重推出北京殘奧會的吉祥物。這個吉祥物凝聚了眾多海內外朋友的熱情與心血,是集體創作的結晶。它的形象,兼具仁德勤勉之風與昂揚拼搏之骨,具有濃厚的中國風格。它將與“天地人”會徽一道,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秀文化底蘊,與“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主題口號融為一體,向全世界殘疾人朋友們送去中國人民最誠摯的祝福:收穫幸福、太平祥和。

  鄧樸方在致辭中説,舉辦北京2008年殘奧會,為進一步促進殘疾人各項事業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北京殘奧會吉祥物的發佈,標誌著北京殘奧會籌辦工作正在更加深入地進行。我相信,殘奧會吉祥物作為北京殘奧會的重要形象標誌,將把所有關心北京殘奧會的人們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為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準”的殘奧會,為促進世界殘疾人事業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希望北京殘奧會吉祥物能夠得到世界各國殘疾人朋友和人民的喜愛,願吉祥物給我們大家帶來好運!

  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克雷文在致辭中表示,今天的發佈儀式再一次證明了北京奧組委在殘奧會籌備方面不斷地取得成功!我謹代表國際殘奧委會執委會以及殘奧大家庭的所有成員向劉淇先生、鄧樸方先生和北京奧組委的所有工作人員表示感謝,感謝你們為殘奧會吉祥物的發佈所做出的貢獻! 這一吉祥物我已有幸預覽,我感到非常激動!

  20時40分許,曾慶紅走近發佈臺,按下發佈裝置按鈕,瞬間舞臺前煙火騰空而起,長城烽火臺上吉祥物“福牛樂樂”的大型造型隨即顯亮,與大型奧運會景觀“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相互呼應,山坡上的吉祥物燈全部點亮,整個八達嶺長城沿線同時爆發出奪目焰火。

  現場大螢幕上,吉祥物“福牛樂樂”的標準圖案隨焰火出現,強勁歡快的主題音樂《吉祥物之歌》響徹夜空,吉祥物人偶、各國孩子、殘疾兒童懷抱吉祥物毛絨玩具涌上舞臺,現場一片歡騰。

  2008年北京殘奧會吉祥物是一個可愛的小牛的形象,名為“福牛樂樂”。“福牛樂樂”是中國奉獻給殘奧會和世界的友好形象大使,它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風格和文化特色,詮釋著豐富的奧林匹克精神,蘊含著殘疾人運動員自強不息和頑強拼搏的精神,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與殘奧運動員奮發向上的品格以及北京殘奧會“超越、融合、共用”的理念完美契合。

  發佈儀式結束後,現場播放了以吉祥物“福牛樂樂”為主題的動畫宣傳片。隨後,文體明星劉德華、桑蘭、呂思清以及部分殘疾人藝術家,與“福牛樂樂”卡通形象一起走上舞臺,匯入載歌載舞的人群。鮮花彩旗和大小吉祥物及其卡通形象相互映襯,組成了一幅美妙的歡樂圖景;掌聲笑語與勁歌熱舞交織而成的激情交響,回蕩在八達嶺長城上空。

  據悉,吉祥物和帶有吉祥物圖像的特許商品、郵品,次日起將在全國各地開始銷售。

  中央、國務院有關方面領導,駐京部隊代表,北京市有關領導、北京市民主黨派負責人和北京奧組委領導以及部分國家駐華使節與各界群眾代表1000多人參加了發佈活動。(黎晗、張宇)

 

 

 

 
編輯:趙穎芳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