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正月十五鬧元宵:“中國式狂歡節” 期待傳承創新

時間:2010-02-28 14:29   來源:新華網
 

    2月26日拍攝的北京前門大街懸挂的大紅燈籠。當日,北京前門大街舉辦元宵燈會,迎接元宵佳節。 新華社記者鄭煥松攝

    新華網濟南2月27日電(記者王志)“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樂逍遙。”賞花燈、猜燈謎、舞獅子、跑旱船、扭秧歌……28日迎來我國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各地迎接元宵節的活動、表演活動爭奇鬥艷,將這一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重要傳統節日打造成“中國式狂歡節”。記者採訪發現,隨著時代發展和受現代生活衝擊,我國傳統元宵節的“鬧”勁有所弱化,專家呼籲加強傳承與創新。

    正月十五鬧元宵 各地民俗爭奇鬥艷

    夜幕落下,但“天下第一泉”濟南趵突泉公園裏卻是遊人如織。伴著汩汩噴涌的泉水,3000多盞各式節日花燈將整個公園裝飾得流光溢彩。“今年的花燈品種比去年又多了不少,燈光更漂亮了。”居住在濟南市大明湖北路的張天慶,與妻子帶著六歲的女兒,一起興致勃勃地遊玩著。

    在花燈展上,“泰山封禪”“至聖先師”等主題花燈,盡顯齊魯文化的深厚魅力;各式老虎造型、圖案的綵燈,展現出虎虎生威、龍騰虎躍的歡樂迎春氛圍;可愛的喜洋洋、搞笑的灰太狼等卡通形象花燈,則吸引了小朋友們的目光。

    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漢年間,最初源於皇室的祭祀活動,後來逐漸演變為普天同慶的盛大節日。每到這一天,舉國上下、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家家戶戶煮食象徵團圓吉祥的元宵。

    與端午、中秋等其他傳統節日多以家庭為單位歡度不同,元宵節是一個全民同慶的節日。舞獅子、挂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在全國各地,各式各樣的元宵節民俗活動精彩紛呈。

    在聊城市茌平縣杜郎口鎮東大劉村,愛好民間文藝的村民們穿著大紅衣服,扭著秧歌“趕毛驢”,在迎接元宵節到來的同時,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也表達了農民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聊城十幾鄉鎮村莊的農民還進城,在聊城人民廣場為市民展演魯西原生態社火,帶著濃濃鄉土氣息的舞龍、划旱船等項目,讓過元宵節的城裏人大飽眼福。

    在棗莊市圖書館舉辦的猜燈謎、迎元宵活動,2000多條有關環保內容的燈謎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在惠民縣城的集市上,由農民用蘆葦手扎的燈籠玲瓏別致、輕巧剔透,深受喜愛。

    廟會是元宵節裏另一個最“搶眼”的地方。在北京、南京、瀋陽等地舉辦的廟會上,獅子舞、花棍、高蹺等各式雜耍,讓人百看不厭;在鑼鼓鞭炮聲中,巨型龍燈翻飛,場面熱鬧非凡,所到之處觀者人山人海。

    農村熱鬧城裏閒 傳統節日變平淡

    元宵佳節自古就是中華民族最熱鬧的節日,除了吃元宵和觀燈賞月等傳統項目外,還有“狂歡”的習俗。尤其在各地農村,元宵節已成為民間百藝爭鳴的表演場。

    在山東淄博農村,璀璨奪目的“打鐵花”將元宵節的熱鬧推向高潮。這種獨特而古樸的民間娛樂,在技術精湛的打花者的轉動下,熔化的鐵水金星四濺,呈現出火樹銀花、飛珠濺玉,讓人拍手叫絕。

    相比于農村的熱鬧非凡,如今很多城裏人感覺元宵節相對平淡。今年快50歲的濟南市民楊興華説:“小時候過節很熱鬧,一家人用玉米麵和豆面捏出十二生肖的面燈,吃完元宵後就捧著面燈或提著燈籠去村頭廣場看露天電影。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過節習俗卻簡化了,居住在城市的鋼筋水泥裏,除了吃元宵、看花燈,沒有別的娛樂,‘鬧’元宵的氣氛缺了不少,很懷念小時候過節的情景。”

    元宵節還可算是一個中國“情人節”。在封建社會,平時難得出門的年輕女子可以在這一天外出賞燈、遊玩,這給互相傾慕的男女青年創造了見面的機會。正如宋代歐陽修的《生查子 元夕》中所描述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充滿了浪漫與溫馨。

    現如今,“宅男”“宅女”盛行,很多年輕人過節選擇足不出戶,通過網路虛擬過節。山東農業大學大四學生小苗就是一個標準“宅女”,對元宵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不是很了解,沒有特別的過節計劃,選擇與家人吃完元宵後,就準備坐在家裏在網上度過元宵節了。

 
編輯:齊曉靖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