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民俗專家解讀:元宵節是中國的“狂歡節”

時間:2010-02-27 10:55   來源:新華網
  2月28日是農曆正月十五——我國傳統的元宵佳節。民俗專家介紹,元宵節自古就是中華民族最熱鬧的節日,可以説是中國的狂歡節,它是人們整個過年活動的最後高潮。

  據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曹保明介紹,正月十五這天是農曆年的第一個月圓日,而正月在古代又稱為“宵”,所以這天被稱為“元宵節”。元宵節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年間就已出現。曹保明説:“元宵節最初源於西漢皇室的祭祀活動,後來逐漸演變為全民同樂的節日。”

  元宵節也被稱為“上元節”“燈節”。曹保明介紹説:“這和道教的‘三元説’有關,所謂‘三元’,就是指一年之中三個最重要的月圓日,即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在這三個節日,人們要分別祭祀主管天、地、人的三位神官。而天官喜歡熱鬧,所以人們在‘上元節’這天要張燈結綵、歡天喜地,讓天上的神靈看到世間的繁榮景象。”

  曹保明還告訴記者,和春節一樣,元宵節也是我國農耕文化的體現。他説:“其實元宵節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産息息相關。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後的高潮,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要真正進入新一年的生産生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祐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這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

  正因如此,在我國民間就有了“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曹保明介紹,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在元宵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燃燈,人們還要舉辦豐富的娛樂活動,如逛集市、看花燈、猜燈謎,舞龍、舞獅、扭秧歌……所以它也被視為中華民族最熱鬧的節日,可以説是中國的狂歡節。”

  作為元宵節的代表食物,元宵也和農耕文化有關。“元宵的外皮以江米為料,裏面則以芝麻、花生、白糖等為餡。在過去,人們認為吃了元宵,能在即將開始的農業生産中,元氣大增,幹活更有勁兒,寓意著在新的一年中生活能更加甜美、如意。”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