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吃湯圓,鬧花燈,猜燈謎。孩子們則提著花燈到處遊玩。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臺灣民眾過元宵節,離不開這三大傳統節目。另外還存“偷俗”和“鑽燈腳”的習俗。“偷俗”名堂很多:如未婚少女故意去偷別人家菜園裏的蔥菜,據説如不被主人發現,就是吉兆,預示她將遇到稱心如意的郎君。未婚男子,則以偷得別人家墻頭上的石頭為吉兆。已婚婦女如偷得喂豬盆而被人罵或偷拔到人家竹籬笆上的竹子,則認為是生男之兆(因閩南語“竹籬”和“得兒”音同)。“鑽燈腳”就是元宵夜婦女們必往觀賞花燈,但“觀燈”是虛,“鑽燈”為實,她們故意在燈下鑽來鑽去,因“燈”與“丁”同音,取其“添丁”的吉意。放臺灣又有“鑽燈腳,生男胞”的諺語。
在臺灣放天燈,首選當然是臺北縣平溪鄉。天燈又稱孔明燈,有説是三國時諸葛亮發明做軍事通訊之用。據稱,由於平溪位處偏僻山區,早期入山開拓的人以“放天燈”互報平安,後演變為當地元宵夜特有習俗。近年來,因為媒體的宣傳,平溪放天燈活動吸引了大量觀光人潮。今年的平溪天燈節2月4日晚登場,成千上萬的遊客從四面八方來到平溪,放飛自己的夢想。2月5日晚,應邀前來的臺北市長馬英九和臺北縣長周錫瑋共同施放了一盞高達20尺的大天燈,上題“縣市合作、成果豐碩”,表達對臺北縣市合作與資源共用的期許。縣長周錫瑋説預估今年天燈節當地收入將達1億元新台幣。
北部有平溪天燈,南部有鹽水蜂炮。據説,光緒初年,臺南鹽水鎮一帶瘟疫肆虐,居民便請關帝聖君出巡,以驅逐邪疫。為助關公氣勢,沿途大放爆竹煙火,瘟疫果然就此絕跡。後來,元宵節這天,南部各地民眾都要準備巨大的“炮城”,插滿數萬支蜂炮向“神轎”發射,以祈求新年風調雨順。燃放時如萬箭齊發,瀰漫的硝煙中,人群驚叫躲避。不過,參與的民眾需身著安全帽、棉質衣物、護目鏡、口罩、手套等裝備。今年,臺南市土城聖母廟準備了5座蜂巢炮臺,每座炮臺都有逾百萬發蜂炮。
與蜂炮同樣火爆的,當數臺東的“炮炸寒單爺”。關於“炮炸寒單爺”的來歷説法不一。有説“寒單爺”又叫“玄壇爺”,俗稱武財神,其生性怕冷,外出時民眾以火炮為其驅寒。又有一説稱,“寒單爺”又名“流氓神”,時常欺壓百姓。元宵期間,他為求贖罪讓民眾以鞭炮代替石塊往身上丟擲。如今,定時、定點表演的“炮炸寒單爺”已變成臺東最具特色的活動之一,炸得愈熱烈表示財運愈旺。2月12日下午2時,今年首場“炮炸寒單爺”在臺東開炸,引來上千人圍觀。身穿紅褲、上身赤膊、手拿榕樹葉遮臉的“寒單爺”跨上轎子,開始逆時針繞圈,接受炮炸洗禮。鞭炮在“寒單爺”赤裸的皮肉上爆開,留下紅腫的傷口;每一位“寒單爺”繞場三到四圈後下轎,民眾報以掌聲和歡呼聲,下一位繼續接受轟炸。
澎湖地區在元宵節“乞龜”的習俗則既有趣又神秘。所謂“乞龜”,就是寺廟用糯米或麵粉製成烏龜擺在廟前,元宵節當天可由信徒擲筊乞回,讓家人“吃平安”。每年元宵節一到,澎湖大小廟宇中的中央供桌上,擺放各種各樣的“龜”:有甲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龜”,有用線面堆制而成的含有長壽寓意的“面線龜”,有以麵粉、雞蛋、糖、沙油為原料用龜模製作的“雞蛋精龜”,還有以熟糯米漿做皮、內包紅豆餡的“麻薯龜”……甚至還有用黃金打制的“金龜”。蜂擁而來的鄉民們,在融融的燭光照耀下,在一種神秘而熱鬧的氣氛中,虔誠地舉行著富有宗教色彩的“乞龜”儀式。民眾通過這種方式,祈求厄運轉移,一家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