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日報:春晚金牌小品是怎樣煉成的?

時間:2011-01-25 15:06   來源:瀋陽日報

text1

趙本山漫畫

  春晚金牌小品創作之初是否想到臺詞流行全國?本山春晚之路曾經歷哪些艱辛?今年作品能否大放異彩?本山為何遲遲不讓劉小光出場?春晚倒計時周余,崔凱接受本報專訪——

  “寫一個小品的難度不亞於寫十集電視劇”

  小品不能玩哲學,尤其是東北小品,是富有泥土氣息的;《送水工》來自瀋陽日報的一篇報道

  以小見大是崔凱小品最大特點,小品創意均來自生活,緊跟時代,反映社會和生活的變化。《紅高粱模特隊》就是崔凱帶著本山、潘長江到遼南體驗生活時寫出來的。農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農民並不滿足於物質生活的改變,還要拿出一部分錢來豐富精神生活,於是便成立了農民模特隊,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送水工》正是瀋陽日報的一篇報道啟發了其創作。

  “遼寧的小品自問世以來,就帶著獨特的泥土芬芳,它能迅速地反映生活。另外,人們對春晚有種期待,那就是娛樂,在這樣的情況下,玩哲學、玩高雅是行不通的。恩格斯説過,‘悲觀和失望與勞動人民是絕緣的。’大年三十就需要狂歡,需要開心地笑。”崔凱説。

  崔凱表示,二人轉、拉場戲是東北小品的基礎,比如《紅高粱模特隊》,小品中有歌有舞,還加入了東北地方戲,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這也是東北小品的獨特魅力,更是不同於京津滬小品的地方。

  “小品王”曾特意跑到瀋陽站觀察盲人賣報

  從一個吃百家飯、在劇團做臨時工的民間藝人,走到如今的“小品王”,有人説是崔凱打造了本山。但崔凱卻稱本山的成功更多地是依靠他自身的努力和鑽研。“本山是個非常善於觀察的人。”

  崔凱説,本山的春晚之路十分艱難,歷經四年才登上春晚舞臺。第一次是1987年,央視導演來沈審查節目,本山當晚在火車頭體育館有演出,可是央視導演沒等到晚上就直奔黑龍江了;1988年本山準備了一箱茅臺酒,到了北京後卻沒找到人;1989年終於入圍春晚哈爾濱分會場,沒想到小品《避邪》卻一下被斃掉。直到1990年,導演黃一鶴為春晚語言類節目犯愁,找崔凱幫忙。崔凱給了他一盤錄影帶,裏面就有本山的《相親》和潘長江鞏漢林的《對縫》,從而開啟了遼寧小品的央視大門。崔凱表示:“東北小品注重的是喜劇情景、人物性格,‘五句一咔嚓’(五句話就有一個笑點),不但讓觀眾看的時候覺得好笑,事後回憶起來也會笑。

  説到這,不禁讓記者想起了去年9月易中天在沈與本山會面時所言:“小品有三種境界,第一種是當時看了笑;第二種是偶爾想起來會笑;第三種是閒暇時提起還會笑,本山表演的小品具備了這三種境界。”

  “有時團隊內部也會估計一下哪幾句會流行,但最後成為經典的往往和預計的不一樣”

  可以説,讓小品舞臺化藝術化,崔凱功不可沒。崔凱為本山創作的小品逐漸走向生活化,不以誇張、變形為搞笑,而是著重刻畫人物的心理,注重真實,充分反映了“真實就是幽默”這句話的內涵。

  “比如説《不差錢》中,‘這個真沒有’、‘這個可以有’,這種對話甚至不能稱為包袱,但觀眾看了會覺得特別好笑,所以才能流行起來。”此外,還有“純爺們”、“相當的”等等……崔凱為本山創作的小品總有臺詞成為當年的流行語。為此,于丹曾説,近幾年除了網路語言的流行外,就數東北方言了。崔凱説:“創作小品時,有時團隊內部也會估計一下哪幾句會流行,但最後成為經典的往往和預計的不一樣。”

  《捐款》沒有《不差錢》火的原因在於題材、氛圍以及植入廣告

  2010年央視春晚,由尹琪創作,本山攜徒弟王小利、小瀋陽、于洋表演了《捐款》,反響沒有《不差錢》火,究其原因,崔凱説:“首先,《捐款》最初是為遼臺春晚準備的小品,錄製時效果不錯才被央視選中,但為了配合央視的規定以及植入廣告等問題,表演的氛圍變了,效果就變了。其次,在角色搭配上,《捐款》也存在一些情況。《不差錢》的成功與其專為小瀋陽量身打造分不開,連本山也甘當綠葉。另外,題材上,《捐款》歌頌的主題本身就缺乏喜劇性,這使得創作繞了很多彎子。

  徒孫如遇困難,師爺肯定上——金牌小品編劇説兔年春晚

  有人稱崔凱是金牌小品編劇,但崔凱本人卻不認為,並道出了小品創作的艱辛:“寫小品太不容易了,寫一個小品的難度不亞於寫十集電視劇。”本山近幾年的小品編劇尹琪,説起來是崔凱的徒孫,對於這個弟子的弟子,崔凱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説:“今年的幾個劇本,加起來已經改了30多稿,尹琪也做了很多努力,想讓它們更完善。”

  採訪間隙,崔凱接聽一個電話,稱“今年去不去北京要看前方(指本山小品)進展得是否順利,如果不順利一定會前往幫忙。”由此看來,如果尹琪要是“玩不轉”的話,師爺一定會親自出馬。必定薑還是老的辣!

  從小瀋陽開始,本山便開始推自己的徒弟,但本山曾多次公開表揚其“表演好、風格特泥土”的得意弟子劉小光(《鄉村愛情》飾趙四)卻一直未給機會。對此,崔凱説:“本山對這件事很謹慎,他肯定要找準合適的角色、劇本、時間後再推出劉小光。”

  對於本山目前現有的《星球會議》、《同桌的你》,和一個從未露面的農村題材三個劇本,哪個最終能通過審查時,崔凱只是隱晦地表示,“小品的重點是細節,一定要讓觀眾覺得真實、親切,就像發生在身邊一樣。同時也不需要賦予小品任何教育意義,因為舉辦春晚的目的是讓全國人民笑出聲,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迎接新年……”

  本報主任記者  李   彤

  見習記者  張嬌岩

  核心提示

  他是東北小品創作的第一人,在他的助力下本山獲得“小品王”美譽,他的筆下誕生了諸多全國流行語,流行一年甚至多年——值兔年央視春晚即將露面之際,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曲協副主席、著名喜劇作家崔凱,聽其講評春晚、小品、本山....。.

  從1978年創作第一個東北小品、秧歌戲《雙飛燕》起,到1981年開始創作拉場戲《摔三弦》《大觀燈》《牛大叔提幹》《紅高粱模特隊》,一直到2009年《不差錢》,三十幾年間,崔凱創作了多少個小品,已很難説清,雖然略感疲憊,但斐然的成績也令他欣慰——接連獲得央視春晚觀眾最喜愛的節目評比一等獎,令他成為獲獎專業戶,而他參與打造的“小品王”本山如今更成為春晚重要的文化符號——“看春晚找本山”、“看完本山就放鞭”。

編輯:石慧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