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故事
取材于真實故事
本山的《捐助》,是80後年輕編劇尹琪創作的。尹琪也是牛年春晚上火爆的《不差錢》的作者。
《捐助》創作于2009年12月15日,當時這個小品與《就差錢》同時被趙本山列為候選作品。這個小品是尹琪根據報紙上一個發生在遼寧的真實捐助事件而改編。
第一稿出爐時,趙本山並不太滿意,認為單純寫一個捐助的題材,有點兒“黑板報表揚稿”的感覺,之後叮囑作者從相反的角度切入,于是就有了現在的故事架構。
小沈陽搭上末班車
《捐助》原名為《捐款風波》,雖然當時被列為虎年春晚的作品,但當時趙本山更傾向將《不差錢》的續集《就差錢》搬上央視春晚。
因此,《捐款風波》在2010年1月中旬,參加了遼寧電視臺春晚的錄制。這也讓本子提前曝了光。
但當時的演員陣容中沒有小沈陽,于洋表演的是小沈陽的“記者”角色。
但考慮到小沈陽單方的劇本已經夭折,不上春晚會對不起觀眾。因此,本山在2月初,才決定帶小沈陽上。且將于洋的角色替換為小沈陽,于洋則充當攝像師。
王小利形象最合適
自從小沈陽借助春晚的舞臺一夜成名後,本山再帶哪個徒弟上春晚,就成了焦點。
《捐助》中,王小利可謂是“第一男主角”,他的抖包袱頻率比本山都要多。因此,人們不禁要問,為啥會選王小利呢?
而趙本山則解釋,純粹因為形象貼切。
尹琪在最初創作這個小品時,並沒有按照哪個徒弟的特色來寫,只是劇本完整呈現出來之後,本山覺得小品中性格憋憋屈屈、外加有點兒小自私的農村老漢形象,特別有“劉能”那股子勁兒,于是毅然拍板用了王小利。
●點評
缺乏流行語
從彩排來看,《捐助》受觀眾喜歡的程度並不弱,但整體水平和《不差錢》相比,還是差了一些。
本山的小品包袱都在字語間的不經意流露。當包袱單個拎出來時,也許根本不覺得可樂,但融入整個故事情節,就會爆笑。
《捐助》也如此,但這正是《捐助》的敗筆,因為截至目前,《捐助》里沒有流出一句能單獨拎出來的搞笑語。就如:這個可以有,這個真沒有。
偶像難造就
本山的表演自然很精彩,但依舊是他的老本樣。小沈陽完全淪為“跑龍套”,讓他沒辦法發揮,更別說突破了。
而挑大梁的王小利,則因為長相、年齡都無法和小沈陽的青春帥氣相比,也沒有過多的表演才華,只又是個活脫脫的劉能形象,所以觀眾再想看到的一夜成名的“偶像”怕是很難很難。(撰文/記者方芳)
(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