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字號:
新華網:本山春晚“連坐19莊”別人咋開和

  時間: 2009-01-19 12:53     來源: 新華網     
 
 

  據新華網社會頻道11月12日轉發《法制晚報》的消息:趙本山親口確認09年還上春晚。趙本山説:“上不上春晚,這絕對不是我個人的意願。中央電視臺春晚,那麼大的平臺,作為一名演員,我不好意思説不上。”

  看來,本山大叔再次登臨2009年春晚舞臺似乎已成定局,這將是趙本山自1990年出演小品《相親》以來,除1994年缺席外,第19次笑傲春晚舞臺。但“凡事有利也有弊”,趙本山坐莊春晚,讓人高興之餘不免産生一絲憂慮。因為對他的演出,許多人早就産生了審美疲勞,許多人不想在春晚舞臺上再見到他,希望他能夠喘口氣、歇歇腳,讓人們換換腦子,改改胃口。但春晚仿佛患了“趙本山依賴症”,好像離了趙本山春晚就不轉了,非要讓趙本山出馬不行。

  實話實説,本山大叔的演技可謂爐火純青。他渾身上下都是戲,一舉手、一投足、一眨眼、一聲咳嗽、一個“鬼臉”就能讓人樂半天。他在央視春晚連年征戰,其小品堪稱美味佳肴,讓觀眾大飽了眼福、耳福。每次評獎,他都摘金奪銀,用他自己的話來説,在小品這個行當,他確實“太有才了!”但美味終究不可多食,他的小品雖如山珍海味,但讓觀眾連著吃,反而感覺不如粗茶淡飯,這就是觀眾為什麼會對他産生“審美疲勞”的道理。

  古人説,日中則昃,月滿則虧。名演員也是一樣,演技到達一定程度很難再自我超越,趙本山也不例外。他雖然年年都有新作問世,但風格依舊,難脫舊貌,表現手法大同小異。況且,他的小品也有美中不足之處,在逗樂搞笑的同時,對弱勢群體的感受注意不夠。他2002年“賣拐”,2003年“賣擔架”,2004年“賣輪椅”,不是裝瘸子拄拐杖,就是裝個半身不遂坐輪椅,要不然就撥拉著手指弄個殘疾造型,仿佛惡搞殘疾人成了他的拿手好戲,似有拿弱勢群體開涮之嫌。這就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

  喜愛新生事物是人的天性,而藝術的魅力就在於出乎預料,追求創新。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新人勝舊人。離開趙本山春晚照樣轉,而且有可能轉得更好。春晚應與時俱進,轉變觀念,克服“趙本山依賴症”,讓新手和富有新意的作品脫穎而出。如果春晚趙本山缺席,也許有人感到這是一種缺憾,但缺憾往往也是一種美,令人回味的美。

 
編輯: 陳寧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