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字號:
海內外共慶佳節 央視三台晚會鬧新春

  時間: 2009-01-25 11:30     來源: 人民日報     
 
 

 

  春節歌舞晚會歌曲節目《恭喜恭喜》在綵排。

 

  春節戲曲晚會節目京劇、徽劇、漢劇《貴妃醉酒》在綵排。
  中央電視臺供圖

  從1983年到2008年,春節聯歡晚會已經陪伴中國人度過了26個除夕,成為一項獨特的現代民俗。牛年將至,海內外中華兒女將再次享受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除夕夜,中央電視臺的三台晚會將齊登熒屏。除本報1月19日文化新聞版已經詳細報道過的《中華大聯歡——中央電視臺2009年春節聯歡晚會》外,《我如春風踏歌來——2009年春節歌舞晚會》將在央視二套播出,2009年春節戲曲晚會將由央視三套和十二套並機播出。三台晚會各具特色,同樣精彩。

  【春節聯歡晚會】

  百家網站同步直播,可點播26年來的春晚視頻

  1月21日13時,春節聯歡晚會第五次綵排在中央電視臺1號演播大廳進行,綵排用了整整4個小時。

  正如總導演郎昆所言,本次春晚將呈現一場多媒體的視覺盛宴,超大型背景、立柱等舞臺佈置,加上先進的電腦成像燈,美輪美奐的舞臺自始至終都在變幻中。不過,郎昆表示:“只有大年三十播出的節目,才是最後定案。”

  據了解,央視網還將聯合台灣網、搜狐網、騰訊網、新浪網等上百家網站組建網路聯盟,向全球華人同步直播這臺春晚。央視網將首次採用畫中畫高清技術,並利用洛杉磯、倫敦兩個鏡像站點,為海外網友提供春晚內容播送服務。此外,央視春晚官方網站“春晚門戶”也將在央視網推出,並整合26年來的春晚節目視頻,供網友點播。

  【春節歌舞晚會】

  節目重在“三新”,突出“詩歌樂舞形”

  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神七”升空、改革開放30週年……對於中華民族來説,2008年無疑是波瀾壯闊的一年。《我如春風踏歌來——2009年春節歌舞晚會》將以宏大的場面和磅薄的氣勢,將這些難忘的親情、激情與豪情呈現在觀眾面前。晚會將重在“三新”——新節目、新人、新形式。

  晚會的不少節目都有創新。舞蹈《古尚》雜糅了打擊樂、街舞、戲曲踢花槍等元素,表現古典與時尚、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融合。《日月興輝》則突破傳統的舞蹈概念,將少林武術與器樂大阮演奏結合起來,參加演出的32名武術演員將把在奧運會閉幕式上嶄露頭角的“彈跳龍”發揮到極致。敦煌壁畫中著名的《西方凈土變》也將以舞蹈形式搬上舞臺,並以曾在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的千年古琴伴樂,重現歌舞盛事和大聖遺音的驚世之美。

  大膽起用新人,注重個性表現,是歌舞晚會的又一大看點。新人中既有原生態歌手,也有深受年輕人喜愛的青春組合。晚會還雲集了一批觀眾熟悉的演藝明星,他們中,既有改革開放30年來的歌壇常青樹,也有在青歌賽、央視舞蹈大賽中涌現出的青年演員。

  晚會總導演柳剛介紹説,本屆歌舞晚會在結構上採用詞牌作為串聯方式,充分體現“詩歌樂舞形”的特點;以代表堅強、自信、樂觀、開放的兩個符號化的人物貫穿始終,通過他們的視角展現中國年的歡樂祥和。

  【春節戲曲晚會】

  南腔北調百花齊放,古典現代激情碰撞

  2009年春節戲曲晚會以“喜盈門”、“慶太平”、“頌和諧”、“樂盛世”4個板塊營造喜慶氣氛,同時又暗合中國傳統文化意境。晚會既突出各劇種間的融合,又強調戲曲特色與電視手段的結合,以全新的視聽手段包裝流傳百年的經典唱段,在舞臺上盡情展現古典與現代的激情碰撞。

  此次戲曲晚會,觀眾不僅能領略到名家演繹老戲的尊貴典雅,還能欣賞到新編唱段的朗朗清新。于魁智、李勝素、孟廣祿攜手帶來歡快大氣的《歡歡喜喜過大年》;張建國、遲小秋的《武家坡》風情無限;梅葆玖攜眾弟子共同演繹《大唐貴妃》選段;尚長榮等人帶來的《興我中華》激情澎湃……老藝術家爐火純青,中青年藝術家風華正茂,年輕演員風頭正健,明星票友精彩亮相……除夕夜,戲迷們會迎來一場視聽盛宴。

  晚會總導演熊易介紹説,除陣容強大的京劇名家演唱外,在地方戲展示單元中,川劇、楚劇、滬劇、秦腔等諸多劇種的演唱餘音繞梁,將進一步凸顯本屆晚會“南腔北調 百花齊放”的特色。

  為切合“牛年”主題,福建晉江高甲戲劇團的演員們特別帶來了一曲《金牛迎親》,12隻金牛和一隻牛王將在舞臺上充分展現牛年的喜氣。此外,京、徽、漢三大劇種將首次同臺演繹《貴妃醉酒》的千嬌百媚。崑曲與古琴兩大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將同臺演出《長生殿》,令人回味無窮。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聾啞人和盲人藝術家還將獻上特別版的《三岔口》,一招一式精彩規範,一鑼一響絲絲入扣。

  中央電視臺文藝中心主任張曉海表示,央視還將播出《2009年軍民迎新春文藝晚會》、《2009年文化部春節晚會》、《2009年公安部春節晚會》、《2009年正月正晚會》等多臺晚會,“春節期間的電視熒屏,一定不會讓觀眾失望”。 

 
編輯: 董潔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