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關於目前國際形勢、我國外交政策和解放臺灣問題的發言(之一)
 
 
  來源:      日期:2004-09-17 09:27

 
  目前國際形勢
 

  各位代表:
 
  從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到現在,將近一年了。在這個期間裏,由於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不斷努力,國際局勢已經肯定地趨向和緩,冷戰政策已經越來越不得人心。 

  這一年來,各國之間通過互相的接觸,在增進彼此的了解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雖然美國還不願意放棄冷戰政策,但是絕大多數的國家都相信,和平共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反對敵對性軍事集團、堅持和平中立政策的國家,已經越來越多。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爭取獨立自由的運動有了新的高漲。亞非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人民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的運動,已經日益成為影響國際局勢發展的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參加了美國領導的軍事集團的國家中,也出現了要求擺脫美國控制、走上中立道路的越來越明顯的跡象。 

  在爭取國際緊張局勢和緩的過程中,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努力。為了使和平事業更有保證,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不斷地加強彼此之間的團結和合作。在這裡應該特別提到,蘇聯和南斯拉伕通過兩國領導人員之間的互相訪問和會談,恢復和加強了兩國間的友好關係。這不僅對於整個社會主義事業,而且也對於和平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日內瓦四國政府首腦會議為和緩國際緊張局勢開闢了廣闊的道路。但是,由於美國堅持冷戰的僵硬立場,四國外長會議和裁軍會議沒有能夠進一步作出應有的貢獻。儘管如此,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仍然本著“日內瓦精神”,積極地貫徹執行和緩國際緊張局勢和加強世界和平的方針。為了打破裁軍問題上的僵局,蘇聯接受了英、法、美三國關於分兩個階段裁軍和關於武裝部隊的最高限額的建議;在西方國家從自己的裁軍建議倒退以後,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又主動地裁減自己的武裝部隊和軍費,來推動其他各國的裁軍。為了改善同英、法、美三大國的關係,蘇聯也作了不懈的努力。最近蘇英和蘇法領導人員之間的會談,不僅證明了大國在許多懸而未決的國際問題上的立場有可能接近,而且顯示了在經濟上和文化上改善各國之間特別是大國之間關係的廣闊前景。這些會談的影響還正在擴大。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同志,為了提出蘇聯和美國簽訂友好合作條約的建議和關於裁軍問題的新倡議而給美國艾森豪威爾總統的幾次信件,雖然沒有從美國政府得到應有的反應,但是在美國人民中和在國際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就中國來説,中國對於和緩國際緊張局勢和促進各國間的和平共處,也作了不斷的努力。本著“萬隆精神”,中國從各方面展開了廣泛的國際接觸,推進和改善同許多國家特別是亞非國家的關係。中國為了繼續和緩和消除印度支那、朝鮮和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所作的努力,也是大家都知道的。 

  世界上不參加軍事集團的許多國家,特別是亞非地區的國家,積極地參加國際事務,大大地加強了國際和平力量。這些國家堅持和平中立政策,維護自己的國家主權。他們希望建設自己的獨立的國民經濟,因此迫切地要求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他們主張各國之間實行和平共處和經濟合作,反對有條件的所謂經濟援助,反對被拖進擴張軍備的漩渦裏去。由於越來越多的國家執行這種政策,和平地區不僅在亞非兩洲,而且也在歐洲和其他地區日益擴大。以不排斥任何一個國家的集體和平代替敵對性的軍事集團的主張,已經越來越具有現實的意義。在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擴大和平地區的影響方面,作為世界大國的印度起著特別顯著的作用。1956年3月20日,印度尼赫魯總理在印度人民院發表的外交政策聲明中説過:“我們認為,而且在每一次有了新經驗後我們進一步肯定了我們的信心,只有遵守和實行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叫做潘查希拉的五項原則,才有希望出現國際和平和安定的新時代。”這一正義立場得到了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讚揚和支援,同時也不能不影響到參加美國領導的軍事集團的一些國家。
 
  在反對冷戰和爭取國際形勢和緩的過程中,我們應當特別提到亞非地區和拉丁美洲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爭取獨立自由的鬥爭所起的偉大作用。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吳努曾經説過,“殖民主義是危害和平事業的疾病的根源。”反殖民主義的勝利和新的民族獨立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不僅實現了這些國家人民的民族願望,而且對於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業,也必然發生重大的影響。已經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擺脫了殖民統治的國家,決不願意使自己再次受到殖民主義的奴役。印度尼西亞蘇加諾總統在1956年5月訪問美國的期間説,“我們寧願以我們的雙手在我國的土地上和叢林中從事勞動,而不願意以我們的自由的任何部分去換取任何援助。”他並且指出殖民主義是“世界不安定的基本根源”。埃及納賽爾總統在1956年5月19日也説,“我們決不允許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來計劃我們的政策,或者把我們當作一個勢力範圍來考慮,或者是命令我們執行他們的政策。”這正是亞非地區和其他地區各國人民爭取和維護他們的民族獨立的堅決立場。 

  在萬隆會議以後,亞非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蘇丹、摩洛哥、突尼西亞經過長期的鬥爭已經獲得了獨立。我們慶賀這些新國家的誕生,並且願意同他們建立友好關係。我們熱烈地祝賀埃及已經做到了使外國軍隊撤出自己的領土,並且認為,這種撤退對於撤兵的國家來説,也是明智的。我們堅決地支援印度尼西亞人民為了收復西伊裏安、印度人民為了收復果阿、阿拉伯各國人民為了爭取和維護自己的民族權利和一切亞非地區和其他地區各國人民為了反對殖民主義而進行的正義鬥爭,並且深信他們的鬥爭是一定能夠得到勝利的。 

  現在,在北非,阿爾及利亞人民還在被迫地進行武裝抵抗。中國人民支援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正義鬥爭,同時,對於阿爾及利亞的緊張局勢,也不能不深切關懷。前不久,印度尼赫魯總理建議和平解決阿爾及利亞問題,主張在充分承認阿爾及利亞人民民族願望的基礎上,進行和平談判,恢復阿爾及利亞的和平。這一建議是符合於萬隆會議關於阿爾及利亞問題的決議的精神的。
 
  就西方國家來説,多年來的冷戰政策給有關各國人民帶來了越來越重的軍費負擔。並且,美國所倡導的實力政策,首先是使它的同盟國家的民族利益受到危害。正是由於這種原因,這些國家的人民已經積極地展開了維護和平和要求各國和平共處的鬥爭。就是參加西方軍事集團的主要歐洲國家的政府,也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一味追隨美國的冷戰政策和實力政策,對於他們自己不會帶來任何好處,而只是使他們自己的經濟利益受到排擠,使自己的獨立和主權受到損害。最近,英國和法國的政治家們表示:除了瘋子以外,任何人都不能再打算以武力來征服世界;結束冷戰、增加東西方的來往和發展人的接觸以促進相互諒解的時機已經到來;西方國家不應該錯過任何和緩緊張局勢的機會。這些表示是值得歡迎的。
 
  但是,也應該指出,這些參加西方軍事集團的主要歐洲國家,對於和平地區的擴大和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還沒有採取有遠見的態度。他們還徘徊在承認附屬國人民的民族自決權利和尊重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獨立,或者是繼續進行暴力鎮壓和繼續進行經濟奴役的十字路口。但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很清楚,在廣大亞非地區的人民已經覺醒的時代,他們只有承認附屬國人民的民族自決權利,才能指望,在得到當地人民承認並且對雙方有利的情況下,保留他們在有關地區由於長期歷史聯繫而産生的某些正當利益;他們也只有尊重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獨立,才有可能同這些國家發展新的平等互利的政治、經濟關係。 

  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國家和人民都希望和平共處,只有美國某些人和他們的追隨者堅持冷戰。而且,值得指出的是,即使在美國統治集團中,一些比較清醒的人也開始認識到,冷戰和實力政策是沒有出路的。他們不能不看到,這種政策已經遭到廣大人民的反對,而且引起了美國的同盟國家的越來越大的不滿。他們不能不承認,基於冷戰和實力政策的美國外交政策必須有所改變。這種新的認識是值得歡迎的。但是,在美國統治集團中一些佔據著強有力地位的人,特別是實際掌握著外交政策的人,仍在阻撓著這種變化。他們不願意看到緊張局勢的和緩,不願意各國和平共處。他們所關心的只是美國壟斷資本的最高利潤,他們仍舊企圖通過這種戰爭訛詐政策,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其他國家的身上。因此,雖然美國的一些國家領導人員包括艾森豪威爾總統在內,已經表示,在我們的時代裏,戰爭已經成為時代錯誤,但是,事實上,美國還在使用各種壓力,阻止它的同盟國家縮減軍備,並且通過軍事集團,企圖在政治上進一步控制這些國家。雖然美國一部分領導人員表示,應該尊重不參加軍事集團的中立國家,但是,另一部分領導人員卻又把不參加軍事集團的政策説成是陳舊的、近視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而且,美國在實際行動中,對於許多拒絕參加軍事集團的國家,還在施行各種粗暴的壓力。美國的某些領導人員,在口頭上也承認應該尊重其他國家人民的民族獨立的願望,但是,在實際上卻通過軍事集團的組織,支援和唆使殖民國家鎮壓反殖民主義的運動,企圖從中取利。美國的某些領導人員也曾表示應該消除世界上的互相猜忌、恐懼和憎恨,但是,美國政府卻不願意支援東西方之間廣泛的文化交流和人民來往,而且還故意堅持首先解決某些目前難以解決的國際爭端,作為和緩國際緊張局勢的先決條件,企圖以此杜絕國際接觸和國際協商。美國在它的盟國的堅持之下,不得不表示正在考慮為加強國際經濟合作和擴大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提供必要的條件,但是,卻又不放棄以所謂經濟援助,來對許多國家繼續進行奴役和剝削,並且拒絕採取任何解除禁運的實際行動。美國一方面表示尊重各國人民選擇自己政治制度的權利,另一方面卻又叫囂著要“解放”歐洲人民民主國家,並且象把頭藏在沙土裏的鴕鳥一樣,不敢正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所有這一切,都表現出美國的統治集團正處於和戰兩難的深刻的矛盾當中;而且,直到現在為止,主張繼續冷戰的人仍舊佔據著支配的地位。 

  (《人民日報》  1 9 5 6 年 6 月2 9 日 第1 版)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