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籍抗日義勇隊老隊員:永難消淡的鄉情(圖)
 
 
  來源:      日期:2004-09-17 11:11

 


  2月22日,在“金華市臺灣抗日義勇隊”成立原址金華酒坊巷18號(現84號)門前,原“臺灣抗日義勇隊”成員王正南(左二),黃中一(左三),黃莘(右二)等回憶起當年的崢嶸歲月。當日,6名原“臺灣抗日義勇隊”成員相聚浙江省金華市,紀念“臺灣抗日義勇隊”成立65週年。1939年2月22日,以李友邦為首的30余名臺灣同胞在金華成立了“臺灣抗日義勇隊”及“臺灣抗日義勇隊少年團”,組織了大批臺灣同胞積極投身於保家衛國的全民族反侵略戰爭。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2月22日,在“金華市臺灣抗日義勇隊”成立原址金華酒坊巷18號(現84號)內,原“臺灣抗日義勇隊”成員黃中一(左)和黃莘(右)高唱“臺灣抗日義勇隊少年團”團歌。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這是近代民主革命先驅于右任先生晚年之作,其思鄉之苦,令人感懷。于右任先生的感慨,恰是77歲的臺籍老人王正南至今難解的心結。

     “我為兩岸的統一奔走了60多年,可至今仍未見到祖國的完全統一……”21日上午,在臺灣抗日義勇隊的誕生地浙江金華,王正南先生與65年前的隊友兼同胞們相逢,欣喜與哀愁一併涌上心頭。

     今年是臺灣抗日義勇隊成立65週年。生於臺灣南部的王正南,就是這個當時祖國大陸赫赫有名的抗日臺胞組織的成員。10歲時,他逃離被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跟隨抗日的父親一起來到大陸。1939年,為了反抗日本侵略,由留居祖國大陸各地的臺灣同胞組成的臺灣抗日義勇隊在浙江金華成立,王正南的父親和兩個哥哥成為首批成員,而尚且年幼的他,便擔當起了義勇隊下屬的臺灣少年團團長。

     父輩們深入抗戰一線,瓦解日軍、教化俘虜、治療傷員,而王正南就和許多與他年齡相倣的臺灣孩子一起,輾轉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用唱歌、跳舞、説快板、發傳單的方式喚醒民眾、宣傳抗日。最多的時候,共有400名臺胞加入到義勇隊和少年團當中,最小的成員當時只有7歲。

     臺灣抗日義勇隊是當時參加祖國民族抗日鬥爭中人數最多、活動範圍最廣、影響力最大的臺胞抗日團體。“保衛祖國、收復臺灣”是義勇隊的宗旨。“大陸與臺灣唇齒相依,只有保衛住了祖國大陸,臺灣當時才有可能擺脫殖民統治。”追撫往昔,王老先生解釋當時眾多臺胞到大陸參與抗戰的原因。

     抗戰勝利後,義勇隊隨之解散,隊員們有的回到了臺灣,有的則選擇了留在大陸。王正南選擇了後者。然而之後兩岸政治上的隔絕卻讓鄉愁成了一灣淺淺的海峽,橫亙在他與臺灣、他與臺灣親人的中間。

    60年來,王正南一直為兩岸的政治、經濟、文化往來奔走。他出任臺盟和全國臺聯的相關職務,呼籲兩岸早日統一,擔任地方檯胞聯誼會會長,為前來大陸投資的臺商穿針引線、排憂解難。“歷史證明,只有回到祖國的懷抱,臺灣才有前途。”王正南解釋説,當時,正因為有了臺灣臺胞與祖國人民的攜手抗日,中國的抗日戰爭才能夠最終勝利,而臺灣也得以擺脫殖民統治,回歸祖國懷抱。王説,這也是這麼多年來他為何這樣熱衷兩岸往來的原因。兩岸早日統一是許多義勇隊老隊員的願望,也是許多臺胞和大陸人民的願望。長期從事對臺工作的浙江省臺辦工作人員張戰物説,如果説在艱難困苦的歲月裏,臺灣與祖國不可分,那麼在建設一個現代化強大的中國的今天,臺灣與祖國更沒有分離的理由。這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心聲。

     義勇隊少年團老團員、72歲的臺灣籍老人劉惠敏則援引抗日義勇隊創始人李友邦的話深情地説:“臺人眷戀祖國之情,實與日俱增,時間愈久,其情彌殷,固未嘗一日忘也。此種眷戀之情,其隱藏于臺人心中者,至深且厚。”對於那些親歷抗戰的臺胞來説,眷顧祖國之情永遠不會消淡,而兩岸統一則是他們畢生的努力和追求。
 
  (新華網杭州)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