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到京開音樂工廠 文化需要根基與滋養
 
 
  來源:      日期:2004-09-17 10:58

 


  2002年5月中旬,臺灣著名音樂人羅大佑將他的“音樂工廠”從臺灣遷至北京,將之視作自己音樂生命新的開始。

     越來越多的臺灣文化人來到大陸,並由最初的短暫停留,發展到長期居住、乃至於紮根。究其原因,除了市場考慮,祖國大陸厚重雄渾的文化根基與富蘊豐沛的文化營養當為最重要因素。羅大佑選在北京孔廟舉辦“紮根”北京新聞發佈會,認為這個所在“代表了歷史、成長和生命的強韌”。

     臺灣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生存、發展、壯大從來就沒離開過母體。哪怕在兩岸隔絕年代,臺灣文化的內蘊與意涵始終傳達著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韻。

     拿羅大佑早年譜就的《鄉愁四韻》來説,淒美蒼涼的旋律表現的是中國文人亙古以來的審美和情感:“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那母親一樣的臘梅香!那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中國人之借“物”、言“情”、咏“懷”淋漓展現,打動了兩岸同胞。這種表達與傳承潛滋暗長于兩岸文化人的心中。正如臺灣歌手童安格所説: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是天然的、無形的,是一種血脈相傳的東西,毋須任何求證。

     正因如此,從最初淩峰拍攝《八千里路雲和月》起,臺灣文化人的大陸之行便成為自覺或不自覺的尋根之旅。同出一脈、各呈特色的兩岸文化的交流日益熱絡,滿足了兩岸民眾感情和精神的需要;在交流中,兩岸的文化也獲得了新的發展和生機。

     臺灣戲劇導演賴聲川新劇《千禧夜,我們説相聲》風靡寶島後,回到相聲發源地北京演出,其內涵的深刻性和表現手法的獨特性引起了北京觀眾的共鳴。最近,兩岸演員又在北京合演此劇,成為盛事。大陸觀眾的間接參與及大陸藝術家的積極合作使“大陸版”的“千禧夜”呈現出新的意趣和效果,同樣精彩紛呈,大受歡迎。賴聲川決定在北京開設表演坊。

     兩岸文化源出一脈又相輔相成自古亦然。如島內影響最大的“哥仔戲”,最早源自福建漳州的“錦歌”,在臺灣形成雛形後回到漳州原鄉傳播,經發展改良成“薌劇”,“薌劇”的藝術精華又傳入臺灣,賦予“哥仔戲”新的精神和生命,使此一劇種走向成熟與定型,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劇種。

     大量事實説明,中華文化無法割裂。作為中華文化發源地及最大傳承地的祖國大陸,將為臺灣文化的發展、壯大注入最豐富、最充沛的營養;而迅猛發展、充滿生機的祖國大陸也必定賦予中華文化新的內涵,使之煥發出新的青春與活力。這一切,對於臺灣的文化人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對臺灣文化的發展和成長具有積極意義。

     羅大佑此次來到北京後發表感言:“這是一個偉大的城市,文化與歷史深厚,又將走進一個新的未來。我感到腳下的地在抖,因為一切都在變化!”這看似感性的話語,其實充滿了理性的思考。

  (新華網)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