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07年兩岸春節包機
字號:
中秋感月

  時間:2002-09-13 13:56    來源:     
 
    晚風抔著些許涼意,偶有輕露沾濕臉頰,中秋來了。
  逢中秋,必賞月,在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裏,它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
  追溯中秋的來歷,大抵有兩條線索:從時令上説,中秋是“秋收節”,遠古時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慶祝豐收;從淵源上説,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最初祭月的日子定在“秋分”,但是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便逐漸約定俗成,將祭月日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後來,原始的圖騰崇拜漸漸演化成了民俗雅風,於是,前人祭月,後人賞月。
  中秋賞月的民俗大致始於魏晉,盛于唐宋;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尤為興盛:“中秋夕,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我連坐至曉”,寫的就是北宋京都賞月的盛況;明清以後,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坐在庭院之中、樓臺之上,擺出月餅、果品和美酒,把酒賞月,談古論今。
  億萬年來,中秋的月亮一如既往地眷顧著大地。曾照古人,也照今人,而月亮帶給人們的情緒卻是不盡相同:或許驚懼,或許感傷,或許欣然,或許圓滿。
  千年前的蘇軾把酒問青天,發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感慨,面對生命的無常、情與理的矛盾,樂觀豁達的文豪沒有停留在哀嘆聲中,一仰頭,飲盡杯中壯酒,卻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而形單影隻的詞人晏殊在中秋時分,望見一輪同樣孤零的月亮,淒冷之意頓生,吟道:“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八月十五的月亮既圓且朗,讓人聯想起團圓,聯想起親人。李白在床前如霜的月光裏吟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成為思鄉的千古絕唱:“天上一個月亮,水裏一個月亮,看月亮,思故鄉,一個在水裏,一個在天上。”曾驛動多少天涯遊子的懷鄉情愫。
  在沒有商業污染的民俗生活裏,月亮作為愛情和純潔的象徵,一直被人們長久地咏唱:“月亮出來亮旺旺,看見月亮想起我的阿哥”;月亮升起的時候,很多人進入了夢鄉,但是情侶們卻開始了美妙的約會:“月上柳梢頭,人月黃昏後。”更有直白的維吾爾小夥兒,熱情似火地唱道:“半個月亮爬上來,照著我的姑娘梳妝檯,請你把那紗窗快打開。”在戀人的離別時分,月亮一改常貌,以惆悵傷感的形象出現:“不忍心讓你看見我流淚的臉,只好對你説,你看,你看,月亮的臉偷偷地在改變…… ”
  今夜,正逢中秋,我挽著戀人的手臂,比肩賞月,心裏是一片“月圓人也圓”的欣喜,想那月宮裏,吳桂正舉著孤獨的斧砍著孤獨的樹,萬年奔月的嫦娥在那裏獨抱玉兔,悄飲孤寂。禁不住暗自慶倖,正是:“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