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灣旅遊見證親人團聚一幕幕

時間:2009-03-26 13:45   來源:台灣網

  76歲的郝履善結束臺灣八日環島遊回到金華家中。最讓他激動的,不是欣賞了臺灣獨特、優美的自然風光,而是見到了84歲高齡的親哥哥,以及生活在臺灣一直沒能見上一面的10多個侄孫輩們。

  “我和哥哥已經10多年沒見面,我一直想去臺灣,現在通過旅遊終於完成了親人團聚的心願。”家住市區陽光城市花園的郝履善祖籍嘉興,參加過抗美援朝,有深厚的舞蹈功底。作為南京軍區文工團文藝代表的他曾參加國慶10週年慶典,受到過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領導人的接見。郝履善一家兄弟姐妹頗多,除他和僅有的幾個姐妹外,大多分佈在美國、加拿大、德國等,人們開玩笑地稱郝家為“聯合國之家”。

  郝履善遠在臺灣的親哥哥名叫郝履謙,解放前為石景山鋼鐵廠(現首鋼)鑄造分廠負責人,當年在廣西桂林為聲名赫赫的美國飛虎隊修飛機廠時,輾壓機場的鐵架子就是他設計的。北京解放前,郝履謙和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當播音員的姐姐一起到臺灣,生活至今。10多年前,郝履謙退休,後臥病在床住進高雄新力養護中心。

  郝履善抵達高雄已是2月28日晚上7時左右,侄子從臺北開了4個多小時的車早早地等候在酒店門口。酒店距養護中心不到20分鐘的車程,郝履善見兄心切,顧不得吃晚飯,就趕往養護中心。

  “説實在的,這次來,玩不玩、吃不吃都無所謂,關鍵是和親人見上面。”郝履善能説會道,臺灣沒直航前,他和哥哥分別61年只見過兩次面:1989年,兄弟倆雙雙以旅遊者的身份赴香港沙田。乍別41年首次見面,青絲變白髮,兩人抱頭痛哭;1995年,郝履謙來金華探親,兩人再敘兄弟情深。一晃10多年過去了,當郝履善終於了了心願踏上寶島臺灣的土地,日思夜想的哥哥卻已不能起身迎接。

  “哥哥不幸患了老年癡呆。一進病房,看到哥哥一個人呆呆地躺在病床上,我的眼眶就濕潤了。”郝履善走上前,一把握住哥哥的手,哽咽地問:“哥哥,你還認識我嗎?”

  “啊———”郝履謙仔細瞅著眼前的人,半晌,原本沒有表情的臉上逐漸浮現出了笑容:“啊,認識,當然認識。”

  兩張日漸蒼老的臉幾乎不約而同簌簌流下了熱淚。親人就在眼前,郝履謙久遠、模糊的記憶奇跡般地恢復,他向小8歲的弟弟談起了抗戰往事、故鄉深情。久居寶島臺灣,郝履善對大陸懷有深厚的感情。只要是大陸的東西,無論吃的用的,在他看來總是最好的。此次,郝履善特地從金華為哥哥精心挑選了上好的鐵觀音茶葉。而他以往喜歡的金華火腿、金華酥餅,哥哥已經吃不動了。

  “現在除了親情,一切都是身外之物。”郝履謙聞著故鄉茶葉的芬芳,頗為感慨地説:“大陸叫我臺胞,臺灣人叫我外省人,我的家究竟在哪呢?”

  郝履善一家名人輩出。姐夫邢精治生前為臺灣華航波音747機長,1986年駕機飛回大陸、轟動世界的臺灣波音747飛行員王錫爵原為其姐夫的副駕駛。當然最有名的要數侄子郝慰民。旅美華裔科學家郝慰民以對氣候變遷和對全球暖化問題的貢獻,以及在1994年發表的首份關鍵的地球暖化報告的主要撰稿人身份獲獎,成為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共同得主。

  在臺灣旅遊期間,郝履善先後見了5戶親戚大大小小近20個親人,他們中年紀最大的92歲,最小的9歲。很多都是第一次見面,金華不曾在他們的記憶中留下痕跡,但因為親情,再陌生的方向都變得生趣、靈動而充滿嚮往。

  “金華火腿很好吃,臺灣就有的賣。有機會,一定去金華看看,聽説風景很不錯哦!”郝履謙的孫媳婦長相清秀,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她和家人無不盼望兩岸能儘早統一,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再成為親人相聚的阻隔。

  昨天,記者從中青旅金華三清分公司了解到,像郝履善一樣衝著探親而到臺灣旅遊的人不在少數。和郝履善同一個團的宋恩萍也在赴臺旅遊期間,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武義老漢徐光壽今年82歲,是郝履善所在旅遊團年紀最大的一位。雖然沒能找到曾任臺灣海陸軍司令的舅舅,但能在古稀之年踏上寶島臺灣,心情依然頗為激動。(台灣網、浙江臺辦 聯合報道)

編輯:許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