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從旅遊城市到城市旅遊 杭州探索旅遊産業轉型路

時間:2010-04-27 14:10   來源:經濟日報
  編者按:旅遊總收入800億元,在2009年經濟危機的陰影下,杭州是怎樣完成這個看起來“不可能的任務”。這篇原文刊于經濟日報4月12日第五版的報道,敘述了杭州這座著名的旅遊城市從“市區旅遊”到“大杭州旅遊格局”的轉變,解析了杭州旅遊産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脈絡。

  從空中俯瞰,杭州城跨錢塘江兩岸,京杭大運河蜿蜒南北貫穿,天目山、龍門山傲立南北,西湖像一面明鏡鑲嵌其中。千百年的發展軌跡為杭州注入了濃厚的文化元素,沉澱于大街小巷的一屋一檐,西子湖畔的一草一木,無不帶著悠久文明的氣息。

  如今的杭州,已成為一個聞名遐邇的國際旅遊都市。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杭州旅遊産業迎難而上,實現旅遊總收入800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3.6%,在我國旅遊業發展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樣驚人的業績是如何實現的?

  “以打造旅遊綜合體為突破口,在從‘旅遊城市’向‘城市旅遊’轉變中,杭州為全國旅遊城市樹立了樣板,代表了旅遊行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産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2009年9月,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在杭州調研時評價。

  從“觀光經濟”到“休閒經濟”的轉變

  2008年底,電影《非誠勿擾》讓位於杭州市內的城市濕地——西溪濕地人氣飆升。無論是匆匆而過的一日遊,還是悠閒地住上一段時日,西溪濕地賦予了每個遊客多元又全面的休閒感受。

  清晨,在西溪濕地的周家村入口,租上一艘搖櫓小船,在蜿蜒曲折的河汊裏遊遊蕩蕩,折上一支蘆葦,驚起一群水鳥,品味一下水鄉人家的船上生活;中午,由隱藏在蘆葦叢中的港口上岸,走在青石鋪就的街道上,吃上一碗特色小吃,逛逛園林故居;下午,船至濕地博物館,從頂樓上俯瞰濕地全景,好一幅極具江南風情的濕地油畫!

  如果你以為一天的遊覽就此結束,那就大錯特錯了。到了晚上,豐富的夜生活就此開始,購物、吃飯、喝茶、泡吧……玩累了,就入住在濕地公園旁邊的酒店,或是坐船回到公園,租上一棟小屋,在蛙鳴中美美地睡上一覺。

  這就是西溪濕地“旅遊綜合體”的一個剪影。

  對於杭州市民來説,旅遊綜合體早已不是個陌生的名詞。2008年,杭州市就提出了這個概念。在兩年多的時間裏,杭州陸續建設了多個形態各異的旅遊綜合體,並通過發達的城市交通設施,將這些綜合體連成一片。

  杭州師範大學教授周少雄曾對“旅遊綜合體”做過這樣一個闡釋——在一個特定的空間裏,擁有各種旅遊功能和旅遊設施,能夠滿足遊客的各種需求,並且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這就是旅遊綜合體。一個小鎮可以成為一個旅遊綜合體,幾個村落也可以成為旅遊綜合體,甚至一個城市也可以分解成若干個旅遊綜合體。

  正是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西溪濕地已不再是一個傳統的旅遊景區,而是一個既可以觀光旅遊又可以休閒度假的“風情小鎮”。

  杭州市旅遊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李虹告訴記者,建設旅遊綜合體的想法源自於對杭州旅遊産業多年來面臨的一些問題的反思。

  來自杭州市旅遊委員會的統計顯示,多年來,杭州市國外遊客佔遊客總量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左右。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國內遊市場比較發達,而另一方面則反映出杭州旅遊産業的服務品質與國際著名旅遊城市之間還有很大差距。

  由於杭州旅遊景區的密集程度較高,遊客們一兩天時間就可以遊遍杭州各大景區。而真正能夠吃、住、消費在杭州的旅客佔比很小。這也是杭州市旅遊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一度徘徊于2%至3%的緣由。

  經過一系列的調研,建設旅遊綜合體的想法萌生了——整合了參觀、遊覽、餐飲、住宿、娛樂、購物、會展等一系列高品質服務,遊客們的一切需求在綜合體的空間架構內都能得到滿足,越來越多的人也願意選擇駐留在綜合體內。

  隨著多個綜合體的建成開放,整個杭州成為一個由眾多綜合體構成的超大規模“城市旅遊産品”。統計顯示,如今,杭州“觀光遊”的佔比已經從80%以上降至40%左右,以建設旅遊綜合體為代表的旅遊産業轉型升級已經取得明顯成效。

  “下一步,杭州的目標是休閒、會展和觀光。在這個意義上,杭州旅遊産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李虹表示。

  從“遊客宜遊”到“市民宜居”的轉變

  跟著趙春玲大媽一路漫步至楊公堤上,環壁橋、流金橋起起伏伏,木棧道、親水準臺還有若隱若現的茅屋為這裡平添一份幽靜。趙大媽是地道的杭州人,自2002年西湖沿線公園逐步免費開放,就天天在西湖邊鍛鍊身體。

  “以前,楊公堤就在一片荒草叢中,和西山路混在一起,兩條路之間要麼是荒地,要麼就是破草屋。我們杭州本地人都是不來這裡的。”趙大媽説。這個狀況隨著2002年底西湖西線綜合保護工程的啟動逐步在改變著。

  2007年,西湖西線綜合保護工程竣工,杭州徹底打破了景區的圍墻,完整地將西湖的每一寸綠地和水面交給了市民和遊客。

  “儘管杭州損失了環湖七大公園和博物館的門票,但旅遊消費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杭州市旅遊委員會負責同志告訴記者,與旅遊業大發展相對應的是,越來越多像趙大媽這樣的杭州市民也感受到了杭州的變化——

  背街小巷得以整治,城中村逐步改造,歷史文化遺跡得到保護修繕,《宋城千古情》、《印象西湖》等以杭州豐富的旅遊文化為底蘊的演繹活動大大豐富了遊客和市民的文化生活,公共自行車遍佈全杭州市區,不僅解決了遊客的出行問題,更為杭州市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杭州正在從一個景區密集的城市變成一個城市景區!

  “如果你去過巴黎、巴塞羅那這些國際著名的旅遊城市,你就會發現,很多遊客都喜歡在街邊留影。這就是我們和人家的差距。”李虹説,“我們的風景僅僅集中在景區,而成熟的旅遊城市,則把整個城市作為一個旅遊産品來建設。”

  做到這一點,杭州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城中有景”、“景中有城”本就是杭州旅遊的特色,如果加之以合理的配套和相應的街區改造,杭州完全可以變身成為“城景合一”的城市旅遊産品。

  2007年,杭州提出了十大特色潛力産業行動計劃,全面啟動休閒産業建設。次年,杭州市公佈了《杭州十大特色潛力行業發展規劃(2007—2020年)》、《關於培育發展十大特色潛力行業的若干意見》等5個文件,確定在杭州大力發展美食、茶樓、療休養、演藝、保健、運動休閒、工藝美術等十大與旅遊産業息息相關的潛力行業……

  從風景旅遊城市、現代化國際化風景旅遊城市,到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再到東方休閒之都、生活品質之城,杭州的城市旅遊品質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升級。

  從“市區旅遊”到“大杭州旅遊格局”的轉變

  “市民需求與遊客需求的矛盾是旅遊業發展的一個傳統難題。而杭州作為一個旅遊資源極為密集的城市,更是受到了多年的困擾。”李虹表示。

  統計顯示,杭州全市面積為1.659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400平方公里,而核心景區只有100平方公里。其中,環西湖一帶的遊客人數佔了杭州旅遊總人數的70%至80%。過於集中的客流一方面為西湖地區帶來了嚴重的旅遊接待壓力、環境保護壓力、交通壓力,另一方面,也對附近市民的生産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

  如何平衡這種矛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旅遊西進”戰略應運而生。

  從地圖上看,杭州下屬的五大縣市——富陽、臨安、桐廬、建德、淳安,均處於杭州西部。然而,這些旅遊産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得到關注,其中就包括如今已經很有名的千島湖、天目山。

  在杭千高速開通之前,杭州沒有一條連接西部各縣市的高速公路。隨著這條高速公路的開通,不僅使杭州到富陽、臨安、桐廬、建德、淳安等地之間多了一條通衢大道,也把“三江兩湖”的新老景點串珠成鏈。

  “從空間上拉長旅遊鏈條,不僅可以舒緩杭州市核心景區的壓力,更可以帶動周邊縣市的旅遊經濟,從而形成大杭州範圍內的旅遊梯度發展。”李虹説。

  基於這樣的想法,杭州市提出了通過整合以周邊縣市資源,形成“大杭州”旅遊格局的戰略部署。杭州旅遊“十一五”規劃的出臺,更強調了區域協作在旅遊産業發展中的重要性。規劃提出,在“十一五”期間,將形成“一心一軸六區五翼”的旅遊空間格局。其中,“五翼”就是旅遊合作翼,即以杭州市區為核心,形成滬杭、杭寧、杭甬、杭徽等不同方向的區域城市夥伴,展開區域旅遊合作。與長三角旅遊城市共同建設長三角“無障礙旅遊區”,共同打造區域旅遊品牌。

  “杭州市近年來已經將旅遊産業定位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而非傳統服務業。”李虹強調説,在旅遊産業蓬勃發展的今天,産業本身的定位已經脫離了食、宿、遊、購的傳統概念,産業集聚、服務升級、資源整合已經成為旅遊産業發展的新主題。

  從“旅遊城市”向“城市旅遊”的變遷中,杭州正努力探索一條卓爾不群的旅遊産業轉型升級之路。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