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苦練三個月 北侖“穿山造趺”舞進上海世博

時間:2010-04-18 16:21   來源:寧波日報

  前天下午,記者前往北侖柴橋街道穿山村。剛到村口,耳邊就傳來時緊時緩的鼓樂聲。順著鼓聲,記者來到村中心的禮堂,看到10個10來歲的孩子,分別站在10名青壯年男子的肩上,邊舞邊唱,邊念邊打,煞是好看……

  現場進行指導的是一位年逾六十的大媽,叫周翠珠。街道幹部介紹,周翠珠是“穿山造趺”的第7代傳人,也是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趁排練休息時間,周翠珠告訴記者,“造趺”是小演員站在大人的肩上進行表演,所以又俗稱“馬嘟嘟”。站在肩上表演的孩子叫“天盤”,下面行走的大人稱“地伴”。據史料記載,“造趺”始於清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流傳于北侖柴橋穿山村及春曉、梅山一帶。當時,每逢廟會人山人海,許多在人群中表演的節目,後面的群眾就很難看到。而“造趺”因為演員是站在大人的肩上表演,高出人群,而且表演者技巧驚險,所以格外引人注目。2008年,“穿山造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今年1月初,“穿山造趺”被指定赴上海世博會向中外遊人表演。“穿山造趺”要從鄉村的小禮堂舞進上海世博會的大舞臺,周翠珠感到非常高興,她立即著手挑選演員。為了把最好的水準帶到世博會上去,3個月來,周翠珠和她的團隊一直抓緊時間進行苦練。雙休日、晚上,只要有空,村中心的禮堂裏總能聽到排練的鼓樂聲和演唱聲。“雖説在世博會上的表演時間只有短短4分鐘,但為了‘穿山造趺’走向世界,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所有的服裝和道具都是新做的,大家已經苦練了3個月。去世博會表演在5月8日上午,還有十多天時間,我們會抓緊排練,也希望大家到時來上海給我們鼓勁!”周翠珠滿懷信心地笑著説。 (寧波日報 記者 馮小平 北侖記者站 陳未鳴 通訊員 蔣紅梅)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