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杭州舉辦古錦大展見證“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時間:2010-04-10 08:54   來源:新華網浙江頻道
  駝鈴聲響,一支支商隊跨越大漠,把中國絲綢載到西方,這是許多人對"絲綢之路"的粗淺印象。而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出的一批千年古錦織物則顯示,絲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而且中國絲綢文化在發展中也得到了西方文化的回饋。

  9日下午,由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文物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主辦的《錦上胡風--絲綢之路魏唐紡織品上的西方影響》展覽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近60件魏晉、北朝迄至隋唐時期的絲綢織物和服飾,它們都是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最好見證。

  展覽分為"西錦初成"、"胡風日熾"、"番錦極盛"和"大唐新樣"四個部分。從中可以看到,起初,中原織錦大量進入新疆地區,引起了當地紡織織造技術的巨大變化,圖案模倣對象既有漢錦紋樣也有波斯紋樣,其後,隨著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發展,西方的各種織物設計圖案開始影響到中原,中亞的粟特地區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織造中心,生産了有名的粟特錦(波斯錦),到了唐朝,粟特錦的織造風格又進一步影響了中國,形成較為定型的大唐新樣。

  在這些千年古錦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痕跡無所不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趙豐指著一件北朝時期的樓堞獸面紋錦説,上面的樓堞圖案有如羅馬鬥獸場的外墻,而另一件北朝時期的對獅對象牽駝人物紋錦上,人和駱駝中間還有一個"胡"字圖案,説明當時來往在絲綢之路上的主要是胡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齊東方評價説,絲綢之路也是一條東西方文化對話之路,人類只有在碰撞接觸中,文化才能前進。

  這批展品中,有19件是香港著名收藏家賀祈思(Chris Hall)借展的藏品。這位熱愛中國絲綢文化的"老外"收藏家表示,他希望中國的設計師們來看看祖先留下的財富,"像中國的玩具廠為迪斯尼代工的利潤太微薄了,他們應該有自己的東西。"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