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新聞動態 兩岸同胞慶中秋 華人華僑中秋情 中秋資訊 視頻 賞詩會 中秋美食 健康提示 中秋謎語 中秋由來
字號:
探月科學家:“嫦娥”是科學與藝術的碰撞

  時間: 2009-10-07 10:38     來源: 人民日報     
 
    “現在每次抬頭望月,我都在想,如果沒有進行探月工程,我所知道的月亮可能和許多人看到的一樣,只是平面的、遙不可及的,而不是現在所知道的那樣起伏的、三維的月球。”在嫦娥探月工程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李春來看來,今年的中秋月還是亙古不變的中秋月,只不過自己比別人多了一層特殊的情感。

    在國慶節前,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繪就的全月球三維數字地形圖剛剛通過專家評審,那是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的全月球三維數字地形圖。

    雖然“嫦娥一號”已經圓滿完成任務,但中國探月的征途才剛剛開始。李春來説,剛到北京時,聽別人講起北京,並沒有家的感覺,而現在住久了,家的感覺非常強烈。最初聽別人提起嫦娥,並不覺得和自己從事的工作有什麼關係,但現在,第一反應通常都會以為是“嫦娥一號”,然後才會意識到有可能指的是傳説中的嫦娥,“也許所有曾經參與探月工程的科學家對於‘嫦娥’的情感都是一樣的。”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幾千年的傳承中月亮被賦予了一套完整的象徵意義,這顯示了月亮對於自然、對於人類的文學、哲學等方面的切切實實的影響。隨著科學的發展,中國人對於宇宙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對於月球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那個玉兔飛奔、丹桂飄香的月宮其實是被黑暗與死寂所籠罩的,這種巨大的反差顯示了嚴謹的科學與浪漫的藝術之間的碰撞。”

    在不遠的未來,中國人就可以登上月球親臨其境,人類對於月球的了解也越來越全面。“但我們的中秋節所承載的民族情懷並不會因為這些探索而改變,科學探索只會幫助我們更精確地回答‘明月幾時有’這樣的提問。”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