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7月18日西寧消息 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15至17日在西寧舉行,海峽兩岸相關專家就醫療保健制度、會計制度、國民品德教育和新聞傳播與社會責任四個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兩岸學者智慧交集,再結碩果。
兩岸專家:互通有無 共同進步
青海省民族教育學院教授李瓊告訴記者,國民品德教育的討論非常熱烈,大家暢所欲言,兩岸教育目標非常一致,都是講德智體全面發展,而且都是將德育放在首位,因此大家很快在很多方面達成了共識。
醫療保健制度組的一位臺灣學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樣的學術交流非常暢快,非常解渴,把我們兩岸的智慧力量結合在一起,努力為醫療事業和民眾的健康做出貢獻,必是多贏的舉措。
會計制度組和新聞傳播與社會責任組的專家學者們則表示,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互相學習到很多有價值的互補信息,擴大視野,豐富了專業,創造了智慧與創新的火花,而且增進了彼此的感情。
臺灣學者團團長、促進中國現代化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梅可望告訴記者,他自1993年第一次來大陸,之後來過多少次已經數不清了,親眼目睹了大陸的進步和快速發展。他認為,兩岸通過交流,互相採納對方的長處,不斷的改進,這是大家的福氣。兩岸學者互相學習,增進友誼,大家都變成好朋友,像一家人一樣,什麼問題都會容易解決。
主辦、協辦方:200通電話保品質
記者通過了解發現,兩岸學者都認為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對中國的發展非常有價值,而自己參加研討的收獲也是彌足珍貴。那麼主辦方是如何保證活動品質的呢?對主辦方相關負責人的採訪揭開了這一謎底。
協辦方——促進中國現代化學術研究基金會黃訓告訴記者,為了做好這個活動,他與海協會于京處長,電話通了200多次,傳真不知發了幾十次,確保活動的品質和操作細節的準確,以確保研討能夠發揮促進中國現代化進展的實效。
據主辦方海協會于京處長介紹,為了組織兩岸資深學者給中國現代化建設和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啟發,海協會與臺灣促進中國現代化學術研究基金會通過協作,在促進中國現代化議題上連續十二年組織兩岸學者進行探討,使研討的范圍越來越廣,層次越來越深。其成果非常珍貴,已經結成論文集。這些成果經由學者推廣回饋社會,有些具體專業成果,也會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操作。有了學術理論基礎做後盾,我們就不會在現代化建設上產生重要失誤,這也是組織兩岸進行這一學術研討的重要所在。
活動主辦方和協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促進中國現代化的議題,是配合現代化建設和發展進行的,將隨著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不斷的深入和擴大。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未來將持續舉辦下去,第十三屆預計于2008年在臺中市舉行。(文萃)

海峽兩岸學者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