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2008年10月23日,藏族工人在昌珠寺經堂內夯打阿嘎土。新華社記者索朗羅布攝
科研人員通過對傳統阿嘎土添加改性外加劑以後,改善其物理、化學性能,提高了抗壓強度、抗凍融性能及防水性能,形成了剛柔相濟的複合防水體系。
針對過去阿嘎土的配比和密度均由匠人經驗掌握、品質沒有保障的弱點,科技人員還認真分析了阿嘎土的化學特性,研究出科學細密的配比方案。經過室內試驗和現場中期試驗,由國家文物局審查批復,投入工程使用後效果非常好。
對傳統阿嘎土添加改性外加劑,只是三大工程維修中科技支撐工程品質的一個例證。中國文物研究所、清華大學、中國建築科學院、敦煌研究院、中國林科院以及河南、河北的古建研究所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科研院所,參與了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的設計、科研、施工、監理。自治區內部分老藝人、老工匠和老專家組成的專家諮詢組,隨時對施工中出現的技術問題進行現場指導和評估論證。
科技含量的增加,確保了維修施工安全,保證了工程進度:成熟的“低壓灌漿處理,灌漿工藝和配比”,加快了布達拉宮地壟加固的施工進度;使用低毒無公害的環保型藥劑,採用真空加壓和現場噴塗處理,提高了木構件的抗腐蝕和抗蟲能力;五類火種的現場模擬試驗,組織專家對三大工程火災報警探頭進行論證,為科學設計和設備選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大文物維修工程運用的現代科技手段經過實踐和不斷完善,必將促進西藏古建築維修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尼瑪次仁説,地壟加固是布達拉宮維修的重要內容,設計採用低壓灌漿處理,是藏式建築首次採用此種工藝,灌漿工藝和配比經過現場試驗,經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現場評估,施工工藝成熟,品質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