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傳播人在面向海洋,積極開放的同時,還立足中華,堅持民族自己的傳統文化。華夏傳播研究就是廈大傳播人“立足中華”與“面向海洋”相結合的產物。華夏傳播研究是從西方傳播學的角度,利用傳播學觀點與方法,對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傳播活動和傳播觀念的發掘、整理、研究和揚棄。廈大傳播人相信,隨著中華文化的復興,作為中華新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的傳播學也會興旺繁榮,並最終形成“傳播學中華學派”。建設“傳播學中華學派”可以說是我國傳播學研究的長期而又艱巨的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離不開三個基礎工作:即“引進消化國外傳播科學”、“整理研究華夏傳播學說”、“研究總結中國當代傳播實踐”。也就是說,用西方傳播科學理論和華夏傳播學說精華,來共同解釋、指導和總結今天中國的傳播實踐,並在這過程中成功融鑄三者,形成了我國特色的理論范式,為我國傳播學學者所遵循和追隨,同時受到世界傳播學界的重視與肯定,這樣,“傳播學中華學派”也就形成了。華夏傳播研究是上述三個基礎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我國的傳播學學科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廈門大學華夏傳播研究源起較早,還是新聞傳播係成立初期,廈大傳播人就向1985年首屆上海國際傳播學學術討論會提交了Rites-Music Communication一文,受到會議好評,收入了該次會議論文集。廈門大學有組織成規模的華夏傳播研究,是在香港著名傳播學者余也魯大力倡導下開始的。他的倡議得到當時任廈門大學常務副校長,歷史學家鄭學檬教授積極回應,臺灣政治大學文理學院院長徐佳士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孫旭培先生和廈門大學新聞傳播係鄭松錕主任也熱心支持。1993年5月,廈門大學召開了大陸第一次華夏傳播學術研討會“首屆海峽兩岸中國傳統文化中傳的探索座談會”。1994年余也魯、徐佳士、鄭學檬、孫旭培、鄭松錕等五位先生在廈門大學舉行了碰頭會議。會議決定在香港海天基金會的支持下,以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為平臺,開展兩岸學者共同參與的華夏傳播研究項目。
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根據會議的規劃,積極推動華夏傳播的研究。1994年開始向兩岸學者公開招標華夏傳播研究項目。1995年,香港海天基金會設立了“五史六論”十一個研究項目,以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為項目聯絡點。為協調研究項目,廈門大學新聞傳播係和傳播研究所于1997年11月召開了“中國傳播學研討會(97)”,大陸、臺灣、香港、澳大利亞、新加坡和韓國六個地區和國家參加這次會議。會議從傳播學的角度研究中國歷史上的傳播活動和傳播觀念,積極探討富有中國特色的傳播理論。 廈門大學協調的華夏傳播研究項目先後推出了《從零開始──首屆海峽兩岸中國傳統文化中傳的探索座談會論文集》(余也魯、鄭學檬主編)、《華夏傳播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傳播》(孫旭培主編)、《華夏傳播研究叢書》(鄭學檬主編),其中包括黃鳴奮教授的《說服君主岩中國古代的諷諫傳播》、李國正教授的《漢字解析和信息傳播》、鄭學檬教授的《傳在史中岩中國傳統社會傳播史料初編》三部專著。此外,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還發表了多篇有較高質量的華夏傳播研究學術論文,受到海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
目前,廈大傳播人已經組織自己的研究隊伍,重新規劃華夏傳播研究項目,利用學院這個更大的平臺,與兩岸傳播學者共同努力,開創華夏傳播研究的新局面,除了繼續“立足中華”,研究總結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傳播活動與觀念,還“面向海洋”,組織英語寫作力量,向世界介紹華夏傳播研究成果,實現廈大傳播人的夢想:讓華夏傳播研究走向世界。(黃星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