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經濟發展引起並同時發生的各種社會變革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重要問題。依照中國的國情,大眾傳播與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結構的重組和變革有著不可避免的互動關係。本研究方向側重于探索和界定大眾傳播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能發揮的正面作用,力圖以中國特有的傳播現象豐富和發展傳播學理論。研究將做到與時俱進,始終關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現實問題,避免照搬照抄西方的理論模式。就實證層面而言,當代中國社會為包括傳播學在內的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巨大的社會實驗室。在此實驗室中,各種新現象層出不窮,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實證材料。
作為該方向的學術帶頭人,陳嬿如教授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25歲時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第一篇論文,迄今已經在北美、西歐、澳洲和亞洲出版的傳播學英文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十多篇,在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並出版了三部專著(其中一部與他人合作,在美國出版),論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的大眾傳播與民族凝聚力、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等關鍵問題。專著《中國市場經濟時代的傳播戰役與民族凝聚力》獲得福建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新聞學與傳播學類唯一的一等獎)。《讓高尚成為自然—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研究》一書在國內外同行中率先使用實證研究方法係統地考察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有一定的創新性。由于科研業績突出,陳嬿如曾獲得“福建省第三屆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稱號。
陳嬿如的專著和論文都注重以實證材料糾正西方傳播學界對中國傳播現象的偏見,今後的研究也將秉承這一原則。近年來,她主持並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和省部級課題的研究,取得豐富成果。自從入選教育部首批“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以來,她集中精力研究中國的大眾傳播與社會發展之互動關係,已有部分成果問世。
專著《中國市場經濟時代的傳播戰役與民族凝聚力》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與群體追求局部利益的最大化這一自由傾向,提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以來中國社會面臨的一大挑戰:如何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別是當部分人群的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真空,文化傳統的連貫性受到破壞,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增大,伴隨著黨政部門的結構調整和改革帶來的問題,中國的人心如何最大限度地統一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上來?大眾傳播與大眾傳媒在此過程中能發揮什麼作用?這些問題是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到宣傳部門人士到普通教育工作者共同關心的,關係到中國的未來,也是該書通過事實和數據加以回答的問題。在總結了國內外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該書將上述問題置于“傳播與國家發展”的大框架下,進行深入考察。作者認為,經濟增長不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唯一指標,現代化也不等于西化。真正的進步應該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關鍵是,精神文明建設如何與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增強民眾的愛國主義精神結合起來?大眾傳播又如何為這些目標服務?
該書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的發展實踐,以個案研究的方式為主,分析了包括北京兩次申辦奧運在內的十大傳播戰役(囊括了中國1991到2001年的十年里所有全國范圍的傳播戰役)與民族凝聚力的關係。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市場經濟時代的傳播戰役是成功的,對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激發群眾的愛國熱情起到了巨大的正面作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該書還從具體的傳播戰役中抽象出對愛國主義等概念的新界定。
作者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不再搞大規模的“群眾運動”,而是始終立足于經濟建設。全面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以後,各種傳播戰役的出發點是為經濟建設服務,戰役成為一種手段。這種現象為充實和發展源自西方的傳播學理論提供了實踐依據。全書結構嚴謹,遵循現代國際學術界公認的社會科學學術研究規范,包括問題的提出,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文獻綜述,具體個案的詳細分析,建立在實證材料基礎上的結論,等等。
專著《讓高尚成為自然—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研究》,正如書名所言,表述和體現了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想境界的追求。該書立意的基礎是:“我們希望人們有道德嗎?讓他們從愛國做起。”書中分析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各種方式的效果,在大量事實和數據的基礎上得出這樣的結論:人的高尚精神和道德情操雖非與生俱來,卻可以通過教育—熏陶—模倣—內化的過程而成為“自然”。全書通過理論分析、定量調查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式,全面地勾勒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的現狀,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和全球化背景下改進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
此外,在一些發表于國內外刊物的論文中,陳嬿如對轉型時期中國傳媒的社會功能作了新界定,並且著重論述了傳媒調適理想與現實之關係這一功能,不乏新意。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大眾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方向將產生更加豐富的成果,較為全面地覆蓋社會發展及其代價的各個方面。(陳燕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