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藏戲我的團——西藏藏戲藝術保護與發展掃描

時間:2009-04-07 13:4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最近,作為紀念西藏民主改革50週年九大活動項目之一,西藏藏劇團正組織力量對新編劇《朵雄的春天》進行改編,這部瞄準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藏劇大戲將於今年6月問世。更讓人期待的是,首次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藏戲能否順利過關,結果將於9月見分曉。

  藏戲,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話題。作為以民間歌舞形式錶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藏戲産生至今已有600多年,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在今日西藏,這顆“活化石”不是擺在博物館,也不僅留存在人們的記憶當中,在演藝中心、社區鄉間,到處都能聽到那激越高亢的唱腔樂音,看到那特色濃郁的舞蹈表演……

  

  資料圖片:2008年4月8日,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演員在排練藏戲《吉祥奧運》。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的藏戲,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被譽為“西藏文化的名片”。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傳承發展成果豐碩

  “過去我們也是農奴,演戲就是服差役,藝人們只能靠乞討或打短工度日。”

  説這話的大次旦多吉,是西藏民主改革前拉薩覺木隆藏戲班的藝人。1960年,以覺木隆藏戲班為基礎成立了西藏自治區藏劇團,大次旦多吉成為劇團的一名藏戲演員。

  

圖為西藏藏劇團下到基層為群眾演出

  老人回憶,藏劇團成立後,國家為其充實了一批漢族文藝骨幹,幫助挖掘整理了傳統的《諾桑法王》、《朗莎雯波》等八大藏戲。半個世紀以來,在藏戲劇目內容上剔除了宣傳封建迷信的糟粕,在藝術形式上由簡陋的廣場戲發展成為了舞臺表演藝術,傳統的面具也逐漸被化粧藝術和臉部表情所代替,通過取其他劇種之長補己之短,藏戲藝術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現在是要啥有啥,我們沒理由不把這項藝術很好地傳承下去。”在去年新落成的藏戲藝術中心內,原西藏藏戲團團長小次旦多吉感慨萬千。這座總投資近3000萬元、建築面積上萬平方米的藝術中心內,大劇場、多功能廳、練功房、展廳一應俱全,堪稱全區最好的演出場所。

  西藏藏劇團成立當年,小次旦多吉成為該劇團第一批學員,當時還是年僅13歲的小學生。後來他成長為劇團著名的編導。時至今日,小次旦多吉參加的學員班已經辦了6期,培養藏戲人才近兩百人。在此期間,劇團還分批將學員送到上海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高等學府深造,培養了一大批編劇、導演、舞美、音響、燈光、服裝人才。

  “由於受當時條件所限,傳統戲中某些劇情場景只能口述,現在我們通過舞美、燈光、音樂等形式將其豐富的意韻展現出來。”小次旦多吉認為,傳統藏戲表演是道具式的,經過創新,更強調演員表演和舞臺表現力,從而增強了藏戲的生命力。

  

資料圖片:這是2008年8月21日拍攝的京劇藏戲《文成公主》劇照。新華社記者 張善臣攝

  2005年,京劇、藏戲《文成公主》一經推出,即好評如潮,2008年獲評“國家舞臺藝術精品獎”。這一融會兩大劇種的演出形式,創造了藏戲藝術在傳承中創新的又一高峰。

  西藏自治區對藏戲的保護與傳承傾注了大量心力。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扎多介紹,西藏藏劇團的前五批學員皆是免費培訓,2002年的第六期也對下崗職工、貧困家庭和來自農牧區的孩子免收學費和生活費。自治區除對藏劇團全額撥款、專項資金扶持以外,對該團送戲下鄉也一直給予補貼,今年標準更是提到每場5000元,從今年起,藏劇團在城市社區演出也能享受每場4000元的補貼。

  西藏藏劇團團長大次仁頓珠介紹,近年來,該團每年走訪基層演出的場次不少於50場,今年計劃至少在60場以上。

  

圖為西藏藏劇團在進行排練

  民間戲班方興未艾

  組織藏戲隊之前,33歲的瓊達一直是西藏堆龍德慶縣乃瓊鎮加熱村的普通農婦。家裏種了12畝地,收入在村裏算中等。當地傳統的覺木隆藏戲是藏戲的主要流派之一。看著村裏的藏戲藝人老的老、去世的去世,從小就喜愛藏戲的她坐不住了。2001年,她和同村的婦女單增卓瑪決心恢復成立藏戲隊。

  她們先是挨家挨戶地拜訪了原藏戲隊的多吉、群培平措、旦達等老藝人,取得老人們的支援。

  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排練,在老藝人們手把手的調教下,他們拿下了八大傳統藏戲之一的《卓瓦桑姆》。當時正逢望果節,他們的演出在本村一炮打響。消息傳出,附近的鄉村紛紛邀請他們去演出。後來,老藝人們又回憶編排出了《白瑪翁巴》和《蘇吉尼瑪》等傳統藏戲。

  經營一支藏戲隊,光靠興趣和熱情遠遠不夠。為了籌集資金,瓊達和單增卓瑪去縣城,跑拉薩,進機關,找熟人。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演出水準的提高,覺木隆藏戲隊聲名鵲起,市場化的路子也越走越寬。2006年,覺木隆藏戲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2007年,73歲的大次旦多吉得到了國家文化部頒發的“藏戲傳承人”證書。自退休後,老人就長年在基層指導民間藏戲班。作為覺木隆藏戲隊的指導老師,在排練季節,老人每天都要從市區去一趟20公里外的加熱村。他告訴記者,僅堆龍德慶縣,近年就出現了七八支民間藏戲隊。他同時兼著覺木隆、雪巴、山南三支隊伍的指導老師,業餘演員們對藏戲的熱愛和訓練的刻苦,讓老人很受鼓舞,“只要走得動,我就要下去指導”。

  “藏戲與西藏人民心連心,”扎多副廳長介紹,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近年來,西藏的民間藏戲隊伍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包括各種季節性、業餘的民間藏戲團已近500支。每年8月的望果節後,就進入了長達一個多月的表演旺季。這些隊伍經常是自帶炊具、被子,走鄉鎮、串村寨。一些遠道的農牧民常常自帶糌粑甜茶,美美地聽上一整天,像過節一般快活。

  一年一度的雪頓節,早已成為拉薩周邊民間藏戲隊匯演的節日。期間,從周邊縣市乘車或自駕車來拉薩看戲的人絡繹不絕。

  西藏自治區文化廳社會文化處處長彭措朗傑,近年來一直在負責全區的“非遺保護”工作。他告訴記者,2007年國家已將藏戲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今年9月將見分曉,他本人對藏戲“申遺”“志在必得”。

  人才培養任重道遠

  3月19日下午的唱腔課上,女教師巴桑幾次站到15歲的貢桑央宗身後,耐心地糾正她的發音錯誤。

  作為西藏大學藝術學院藏戲班中最小的學生,貢桑央宗經常得到老師的特殊“關照”。她的同學還有來自拉薩、昌都、日喀則、林芝等地的10名女生和7名男生。這18個孩子組成了西藏乃至全國第一個藏戲專業的本科班。

  “這屆本科班是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招生的,報考與錄取比例達到了5比1。”西藏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洛桑曲尼介紹,以往藏戲演員都是師傅帶徒弟,學院經過以往中專、大專班直至目前本科班的實踐,在藏戲教學規範化方面積累了經驗。“我們有科學的教案,還編出了很多正規教材,並以散板等音樂形式來記錄藏戲的樂譜與唱腔,這在以前是沒有的。”

  據悉,為從小鍛鍊身段,往屆藏戲班學員多是從小學招生,由此導致文化課成績不甚理想。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招生有望扭轉這一狀況。以藏語課為例,這屆本科班安排了72學時,比上一屆大專班多了20個學時。

  “應通過對傳統藏戲的挖掘整理,加深對藏戲表演藝術規律的認識。”西藏自治區民族藝術研究所原黨委書記邊多認為,不能生搬現代歌舞表演及其他戲劇的表達方式,只有摸準了藏戲表演的藝術規律,才能確立基本的學習標準,從而制定出對藏戲演員形體和發聲訓練的科學方法。另外,舞美、音響、燈光、服裝等專業門類能否珠聯璧合,也源於對這一規律的準確把握。

  藏戲的根在廣大藏族人民中間。專家學者們建議廣大藏戲工作者多深入藏族人民的生活,一方面從民間更多挖掘不同藏戲流派的資源,使之發揚光大,另一方面用藏戲來展現今日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曹紅濤)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