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鎮 三代夏爾巴人眼中的30年巨變

時間:2008-11-03 14:02   來源:《西藏日報》

  樟木鎮位於中尼邊境,目前是西藏唯一的國家一級陸路通商開放口岸。然而1966年“開放”,到改革開放初期的1983年,樟木口岸的全年貿易總量只有2800元人民幣!長年靠邊境揹運和交換物品維持生計的夏爾巴人,彎腰躬背,卻沒有背來富裕。

    “天天野菜,能吃上馬鈴薯和苞米麵就高興的不得了;打著赤腳走路,能有雙膠鞋,就會歡天喜地。”如今在樟木鎮建起了商業門面、一年收益就有十幾萬元的桑姆的弟弟邊巴,回憶起那時的生活場景,一個勁兒地搖頭。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樟木鎮鼓勵邊境群眾開展邊境小額貿易。1983年,不甘貧窮的桑姆,向別人以年利息5%貸了5000元,從尼泊爾那裏買進香水、首飾、家電等,背到能搭上去拉薩的大車的地方,坐在大車頂上,頂風冒雪,在路況極差的土路上顛簸長達一週的時間,將貨物運到拉薩。再用賣來的錢,從拉薩採購羊毛、藏藥等,長途跋涉運回樟木,揹運到尼泊爾銷售。

    1984年,桑姆用背販貨物攢下的錢,在樟木鎮開了第一家飯館。看著政策優惠,政府支援,中尼公路越修越好,她又擴大規模,投資80多萬元,在位於中尼公路邊的德斯崗居委會,修建了一座兩層18間的商業樓;1997年,已經是“大老闆”的桑姆,又投資250萬元,在樟木鎮居委會建成了一個集倉儲、住宿和飲食為一體、式樣現代的6層“小洋樓”。

    如今走進位於“小洋樓”三層的桑姆家,中式客廳、藏式客廳和臥室、廚房等,裝修豪華,現代傢具、電器一應俱全。據聶拉木縣委宣傳部部長次仁普確介紹,樟木鎮的夏爾巴人有80%在做生意,去年樟木鎮每人平均純收入已達7090元。昔日低頭躬背、生活貧困的夏爾巴人,現在許多都變成了邊境貿易區的“老闆”。

    從“搶婚”到“絕對自由戀愛”

    樟木鎮位於珠穆朗瑪峰西側,建在半山腰,中尼公路穿城而過。主管出入境事務的邊防檢查站就設在鎮子一頭的公路旁。過了邊檢站,蓋上邊檢章,就意味著已經出國。不過,比較奇特的是,這裡是“出國沒出境”。因為從邊檢站下山到中尼邊境線上的友誼橋,還有幾公里的距離。從邊檢站出來,街道兩側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免稅商店,形成了一個“經濟特區”。那裏的商店老闆,多數都是夏爾巴人。

    桑姆的女兒次仁卓瑪,就是一家名叫“德斯崗夏爾巴商店”的女主人。我們來到店裏的時候,她正在忙碌地幫遊客挑選商品,一旁有個年輕的女孩在幫她照顧客人。這個名叫倉姆覺的女孩,是卓瑪表哥的女兒,算是桑姆家的第三代女性。

    與桑姆談起她的這個寶貝女兒卓瑪,她總有一絲愧疚的神情掠過臉龐。卓瑪17歲那年,桑姆讓她到附近立新村一戶有個男孩子的人家裏,説是有糌粑放在那兒,要取回來。她到了那裏以後,才知自己已經嫁人了!那時的桑姆,完全是按照夏爾巴人的“搶婚”習俗,在女兒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雙方父母就把兒女的終身大事給定了。

    “搶婚”是夏爾巴人的一種獨特的習俗,沿續了幾百年。男方請別人到女方父母家求親,只要女方父母同意,哪怕是女方本人不同意,男方也可以把她搶走。有的女孩子則像卓瑪一樣,“誤入”男方家中,才知道自己已經被嫁了出去。如果不喜歡男方怎麼辦?只有逃亡一途,往往造成悲劇。

    雖然現在卓瑪感到自己的婚姻“很幸福”,但是桑姆的想法卻有了非常大的變化:“那時不該不問她的想法。這是傳統中不好的東西,應該拋棄。”桑姆告訴我們,“現在夏爾巴人中的老人都有這種意識了:法律不允許包辦,老人也不該干預兒女的終身大事。”

    問到倉姆覺將來是不是也要像自己一樣被“搶婚”,卓瑪大搖其頭:“這怎麼可以?她肯定不同意,我也不會同意讓她那樣!”而言語不多的倉姆覺,則對“搶婚”一副難以置信的神情。卓瑪告訴我們:現在經濟發展了,鎮上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生意和工作,見的人多,懂的事情多,不可能聽父母的擺布。

    從“席棚木板房”到“畫中新居”

    站在中尼邊境的友誼橋上,眺望峭立在半山腰上的樟木鎮,在藍天白雲之下、密密綠林叢中,鱗次櫛比的新式樓房,宛如鑲嵌在綠色挂毯上的一幅壯美的壁畫。正所謂“路在雲中行,人居仙境中”。

    “我小時候,滿街都是木板房,有的還是席棚子。”今年35歲的卓瑪,見證了樟木鎮近30年來的變遷,“這幾十年發展快,先是木板房變成了石頭房,然後是紅磚房,現在是水泥樓房。”

    夏爾巴爾人原來住在深山密林中,“標誌性”住房是簡易木房,放牧時就住到臨時搭成的席棚中。條件稍好的人家,房屋蓋成二層的,屋頂是人字形,覆蓋著用木板劈成薄片或是石板的“魚鱗瓦”。“二層樓”上面住人,下面卻是牛羊圈。實際上最好的住房也不過是“木棍當梁、泥巴當墻、石片當頂、草席當門”。室內陳設簡單,廚具擺放在屋子中間,支架做飯,席地就食。

    改革開放以後,不少夏爾巴人像桑姆一樣,做邊貿生意富了起來,加上國家“興邊富民行動”等的扶持措施,樟木鎮的夏爾巴人多數走出深山密林,整體搬遷到了水、電、交通都很方便的樟木鎮中尼公路兩側,建起了經商、居住兩相宜的新式樓房或紅磚藍瓦的小康新居。

    我們正聊天時,只見倉姆覺走到旁邊一幢樓房的鐵門前,從裏面取出了不少貨物,搬到這邊的櫃檯上。原來,她們的商店還有專門的庫房!卓瑪給我們介紹,現在夏爾巴人的住房,已經不止是解決自己住得是否寬暢的問題了,多數是一層居住,一層拿來做生意。桑姆自家的6層樓房,下面有酒家、有商店、有旅社,一年租金就有幾十萬。據樟木鎮當地領導介紹:“有的夏爾巴人生意做大了,在拉薩、成都都買了樓房,甚至購置了別墅。”

    不僅是住的方面有了根本變化,吃、穿、行都今非昔比。樟木鎮的夏爾巴人幾乎家家都有汽車,方便到尼泊爾或拉薩等地進貨或者外出旅行。桑姆就曾與家人一起乘飛機到成都、上海等地遊玩,還“順便”跑到浙江義烏去“進了點貨”!

    從“苦中作樂”到“保護文化遺産”

    夏爾巴人富了,吃穿住行都不愁,但是桑姆卻有一件新的讓她發愁的事。

    這些年,她看到倉姆覺這樣的年輕人,喜歡聽流行歌曲、跳現代舞蹈,便很懷念自己年輕時候跳的夏爾巴傳統歌舞。

    “我14歲時就開始跳,30歲的時候,就想把大家組織起來。但那時肚子都填不飽,逢到節慶喜事跳一跳,只是苦中作樂。哪有條件組織大家專門學習跳舞?”作為自治區人大代表的桑姆,代表著2000多人口的夏爾巴人,覺得自己責無旁貸,“現在條件好了,我們有責任把夏爾巴人的好傳統繼承下來。”

    夏爾巴人的傳統舞蹈一種叫“羌姆”、一種叫“果諧”。這實際上是流行于日喀則地區的民間舞蹈的名稱,但是夏爾巴人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獨特的舞蹈動作,音樂曲調悠揚而文雅,舞步由慢到快,富有南亞風格。尤其是夏爾巴人的服裝有自己的特色,男子是羊毛織成的白色短袖外套,沿邊鑲著一圈黑色羊毛,叫作“普都”;女性穿著色彩鮮艷的長袖衫,下身圍一條花筒裙,外罩一件白羊毛坎肩,叫作“帕多”。“普都”和“帕多”製作工藝複雜,要用腳反覆踩實,這樣才可以不漏水,有避雨作用。穿著身上舞動起來,更能體現出喜馬拉雅多種文化相互交融的獨特風格。

    為了組織她的“民間舞蹈隊”,桑姆專門準備了一件新“帕多”,穿上給我們看。從2005年起,桑姆就不再忙她的生意了,她專門收集有關的曲調、歌詞,忙著到處錄音、錄影,還組織人到日喀則地區的“珠峰文化旅遊節”去表演,並把夏爾巴人的歌舞藝術,向自治區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産。

    但是她一直憂心倉姆覺這些年輕人日子好了,可玩的東西多了,不會跳“夏爾巴舞”,也不愛參加。不過,現在她的眉頭稍稍松了一些。在採訪中我們了解到,隨著樟木口岸遊客的增多,不少夏爾巴人正準備興建一批新的賓館,專門為遊客表演夏爾巴人歌舞,既讓遊客了解夏爾巴人的文化,也讓更多年輕的夏爾巴人繼承自己的獨特傳統。

    經歷了30年巨變的夏爾巴人,將站在新的起點上,展現夏爾巴人的風采!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