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要聞
 
兩岸學者山城熱議文化傳承 探討文人使命

  時間:2007-06-21 11:54    來源:     
 
 

  中國臺灣網6月21日重慶消息 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浪潮下,中國傳統文化如何面對西方強勢文化的衝擊?兩岸文人在民族文化復興的時代使命下如何發揮作用?七十年前抗戰文化的偉大精神在七十年後的今天是否還具有現實意義?

  在重慶進行的“第五屆兩岸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上,兩岸專家學者互通有無,各抒己見,對中華民族面臨的嚴肅迫切的文化問題,進行了動情而激昂的研討。

許嘉璐總結致詞

許嘉璐同與會學者談笑甚歡

  抗戰文化煥發時代意義 兩岸兩黨理應攜手

  今年七月七日是中國抗戰七十周年紀念日,選擇在重慶召開研討會顯得意義非凡。重慶社科院研究所的張鳳琦教授將她的視角對準了抗戰時期的陪都重慶,論述了抗戰時期重慶大後方文化中心地位形成的過程,揭示了重慶抗戰文化在振奮民族精神、薈萃文化精英、傳承中華文明、促進民主運動和廣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在敵我對比懸殊情況下,中華民族的鬥士們為何能在對日戰爭中由弱轉強反敗為勝?臺灣中華四海同心會秘書長章正認為:正是由于國共兩黨的親密合作、以及抗日大後方文化志士在學術、藝術、新聞上的成就貢獻,對民族精神產生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堪與山河大地永垂不朽。在此基礎上,章正更將主題延伸到了抗戰文化的現實意義:“2005年以來,國共兩黨再次合作,為兩岸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新契機。兩岸同胞、海內外中華兒女應該發揮群體智慧,共同推動兩岸統一,開創一個中華民族更恢宏璀璨的時代。”

  臺灣前新黨召集人謝啟大女士在研討會現場慷慨動情地呼吁:再過17天就是七七事變七十周年,兩岸中國人不應該忘卻這段歷史,我們要反思歷史、不忘國恥、不忘先輩前賢,應該在這一天有所作為。

  推廣傳播中華文化 兩岸文人肩負使命
 
  臺灣的新黨主席鬱慕明在研討會閉幕式上表示,兩岸文人不能丟掉文人氣節,應該肩負起弘揚中華文化和民族復興的時代使命。如何推動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如何傳播弘揚中華文化,是兩岸文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香港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施仲謀在討論會上介紹了自己就香港中學階段中華文化教學大綱建構的經驗和方法:他邀請全世界華人地區教育界及文化界學者專家擔任顧問,對中學中華文化教學大綱重新編纂,採用漸進式和係統化的文化學習模式,提高下一代對優秀中華文化的認識、反思和認同。

  來自臺灣的中華文化大學法研所教授焦仁和表達了自己的思考:中國未來在世界上負擔起越來越重的的責任,而我們在文化的重塑和供給上是否已經準備好了呢?中國人,特別是中國文人,絕對不能忽視中華文化的建設,忘記自身的使命,錯過中國和平崛起的時機!

  中華文化多元一體 有容乃大前景燦爛

  “兩岸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創辦的原因之一即是出于對面臨西方文化衝擊的中華傳統文化之憂慮。探討中華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與現代化中繼承與創新並煥發強大生命力是研討會的一貫主題。

  臺灣淡江大學教授左松超先生從論述中華文化的特性對中華文化的燦爛未來進行展望,並得出結論:中華文化包容廣大,多元一體,能夠吸很多外來的文化,來調整充實豐富自我。他呼吁國人要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

  許嘉璐在研討會閉幕式上的總結致詞中表示,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間斷的承繼、文化的一體而多元、不間斷地傳播、吐故納新、變革前行。中華文化既博大精深,也面臨著與異質文化的搏擊。對于中國文化的“走出去”,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當前最重要的是“中華文化當自強”。

  “中國人民最終貢獻給世界的應該是中華智慧,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相處的哲學。歐洲文化中心論一直走下去將成為世界的災難,理應有一種文化和他互補,這個文化是中華文化。”(李徽)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