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葉,包頭曾被譽為“草原鋼城”。如今的鋼城包頭,成了首批“全國文明城市”中惟一的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城市。
“創建文明城市,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近年來,包頭市致力於改善市民居住環境,一座座花園式住宅相繼建成。這座城市特別注意大力改善中低收入者居住條件,建設了明日新城等一大批花園式經濟適用型住宅小區,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面積達到25平方米,農牧民每人平均住房面積為21.9平方米。家住老城區東河區的哈斯大娘説:“過去這裡是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現在可變好了,出門不到10分鐘就有一個小花園!”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這是老包頭的寫照。為了徹底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包頭市以建設“生態包頭”為目的,實施了防護林建設,移植萬棵大樹進包頭,目前包頭的綠化覆蓋率達到34.5%,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達到9.32平方米,擁有大型公園13個,上萬平方米綠地廣場36個,形成了“半城綠樹半城樓”的“園林化都市”。包頭市先後獲得了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先進城市、全國安居工程先進城市和聯合國人居獎、中國人居獎等榮譽稱號。
包頭市把和諧發展作為落實“以人為本”思想的基石,2004年新增就業人員7.3萬人,其中2.8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包頭市將失業保險金髮放標準提高到264元,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190元。今年,又在全市範圍內建立了農村牧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並增發了地方統籌企業退休人員的地方補貼。在包頭,幫困扶貧蔚然成風,全市居民享受到和諧發展帶來的成果。
包頭市從1995年開始在全市廣泛開展“五講四不”活動,形成了文明市民歌、文明市民公約、文明警示語“三個一”的市民教育體系,為市民提供了最基本的文明規範和行為準則,逐漸培養出大批高素質市民。10萬青年志願者在百里長街綠化美化過程中,義務獻工40萬小時,節約資金30萬元;家庭並不富裕的老革命李玉珂拿出多年積攢的9萬元用於修路;遭遇車禍的女工因失血過多生命垂危的消息從電臺播出後,200多名素不相識的市民踴躍獻血……
包頭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多姿多彩。包頭先後承辦了中國國際民族歌舞年,國際山地自行車賽等一系列國際國內大型文體活動,不斷提高城市文化品位。連續19屆舉辦鹿城文化節,每年都舉辦新年音樂會、社區之光文藝匯演、家庭文化展示以及合唱藝術節等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包頭市目前擁有秧歌隊300支、合唱隊100支、民間社火隊80支、老年模特隊4支。
梧桐引得鳳凰來。優良的環境使大批客商紛至遝來,東方稀鋁、晶牛玻璃、香港嘉裏,還有伊利、蒙牛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包頭。2001年—2004年,包頭市生産總值由248.6億元增加到608.3億元,財政收入由28.4億元增長到73.3億元,翻了一倍半;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5883元增加到11508元;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2558元增加到4136元。
記者點評
包頭市地處北方,是老工業基地,人民群眾具有開拓創業的光榮傳統。他們積十年之功,在祖國的塞北高原建成了“全國文明城市”。包頭髮生的變化給人以啟發,那就是:從一點一滴做起,日積月累,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