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夜景。陳惠軒 攝
初春時節,南粵大地已是陽光送暖,鳥語花香,記者來到廣東惠州。當汽車緩緩駛進這座小城後,頓覺神清氣爽,只見街道乾淨整潔,處處綠樹成蔭,車輛來往有序,人人相敬如賓。
2008年,惠州實現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在創造生産總值1290億元,比上年增長11.5%的同時,還以地級市總分第一的排名,獲得了一枚含金量極高的“全國文明城市”金牌。
“全國文明城市”之於惠州,是連續10年艱苦創建,鍥而不捨所得;而惠州之於這樣一個最高榮譽,也是當之無愧,名副其實。今年1月,當聽到這一喜訊,市民從四面八方涌到江北市民樂園,共同迎接“金牌”。等到人群散去,記者發現,3000多人的隆重集會過後,地上片紙不留,交通秩序井然。
“創金牌”不易,“保金牌”更難。站在新起點上,惠州如何再譜“文明新曲”?市委書記黃業斌斬釘截鐵地説,我們要以“保金牌”為新起點、新動力,以建設惠民之州為總目標,把鞏固文明城市成果轉變為常態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努力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向更高、更深、更廣的層次發展。
全民創建:老客家、新客家 來到惠州就是一家
不久前,“新客家”肖建國陪從外地來惠州的父親遊惠州西湖,走到九曲橋的時候,他發現父親有些焦急。原來,感冒咳嗽的父親將吐的痰全包在紙裏,在橋上一時又沒有找到垃圾桶,只能在手裏攢了一大把。父親説:“看這裡這麼乾淨整潔,我寧願拿在手裏,也不忍心丟的。”肖建國深受感觸,他把這一細節寫成文章,發表在報紙副刊版上。
惠州歷史悠久,素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之稱。千百年來,一代代客家人遷居至此,480多位中國名人先後客寓或履臨惠州,在這裡積累下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今,在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惠州把精神文明建設擺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從1999年提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構想,10年艱苦創建,鍥而不捨,惠州最大的心得就是確立“創建為了人民,創建依靠人民,創建成果由全體人民共用”的理念,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全程參與創建活動,並把文明創建知識宣講真正地傳達給在惠的30萬名外來務工人員,正所謂“老客家、新客家,來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
從2007年初開始,惠州市撥出1000多萬元作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宣傳教育活動專項經費,策劃開展了100多項“講文明、促和諧”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公民道德實踐系列活動。“感動惠州”年度人物等系列評選活動,制定惠州《居民文明守則》、《文明十字用語》、《日常交往禮貌用語20例》、《市民文明公約》,編寫《公務禮儀手冊》,“崇尚文明、告別陋習”簽名活動,惠州精神大討論活動,“迎奧運、文明出行”活動,“小手牽大手共創文明城”主題活動等,一項接著一項開展,積極引導廣大群眾做講文明、講道德的現代公民。
調查表明,惠州市民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支援率超過99%,“創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已經成為廣大市民的自覺行動。正如在這裡種草莓的浙江青年農民王小法所説,“無論在家裏還是戶外,總能聽到‘文明’的聲音,看到‘文明’的影子。‘文明’一詞以從未有過的密度貼近我們普通群眾。”
2008年5月9日,惠州人永遠銘記的日子。這一天,北京奧運火炬傳遞在惠州成功舉行,市民們在義工的組織下,自發募捐萬面國旗,讓國旗飄揚在聖火傳遞的沿線。市區大街小巷還飄動著一面面“流動國旗”,人們將小國旗插在小汽車、摩托車上,或將國旗挂在窗外,表達自己的濃烈愛國熱情、愛鄉情懷,整個活動“平安、有序、熱烈、圓滿”。北京奧組委火炬接力中心官員對此評價:“30.78公里的傳遞路線,讓我們充分領略到惠州豐富多彩的節日盛況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以及社會和諧、政通人和的新風貌。”在廣東省內四地傳遞過程中,惠州站傳遞中體現出來的“更火更有禮”也得到廣泛認同。
全民共用:城裏聞鷓鴣 城中飛白鷺 城在山水中 家在花園裏
在惠州“城中村”改造移民安置小區水北新村,記者看到,整個村子按照城市園林社區佈局,道路寬敞潔凈,林苑花草樹木鬱鬱蔥蔥。社區內配套商鋪、幼兒園、小學、籃球場、老年人活動中心等一應俱全。據介紹,水北新村入住村民每人平均居住面積在25平方米以上。
惠州市以創建促和諧,以和諧促發展,堅持把關注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貫穿于創建的全過程,堅持把優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競爭力貫穿于創建的全過程。人民群眾明顯地感覺到經濟發展了,環境變美了,治安變好了,城市變文明瞭,生活變美好了,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了!人民群眾滿意率達到96%。
惠州視生態環境為最寶貴的生命線,打造山水優美、生態和諧的宜居宜業城市。目前,惠州城區每人平均綠化面積已達11.92平方米,城市飲用水源水質保持國家一至二級標準,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森林覆蓋率59.2%,綠化率91.3%,空氣品質在珠三角地區名列前茅。“城裏聞鷓鴣,城中飛白鷺;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園裏。”今天,惠州人的居家環境讓外來人羨慕不已。
惠州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著力在解決農村基層百姓的看戲難、看電影難、參與文化活動難等“三難”問題上下功夫,相繼建成濱江公園、市民樂園、體育中心、慈雲圖書館、游泳館、青少年活動中心、東江民俗文物館、“東縱”紀念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藝術中心等一大批文化設施;大力組織“快樂時光”廣場文化活動,做到“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動、天天有舞會”。全市各級宣傳文化部門充分利用全市大大小小的30多處文化廣場,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動,有的廣場還經常舉辦歌唱比賽,為市民和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展示才藝的機會,讓普通群眾過一把“明星”癮。
目前,惠州完成了龍門、惠東兩個縣的35個鄉鎮文化站建設,在全市範圍內建立了328個村級文化室,第一批35個農家書屋已經落戶農村。當地村裏一位退休教師開心地説:“以後不愁沒有事情做了,可以在書屋看書,還可以借書回家。”據統計,幾年來惠州共組織送戲下鄉1271場,觀眾200多萬人次;共送電影下鄉23000場,觀眾1100多萬人次,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農民幾乎可以不出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豐盛的文化大餐。
“城市文明不僅是高樓大廈和街道整潔,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幸福感和溫情,而且是深入到每一個市民骨髓中的城市精神,這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和標誌。”惠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雁行説。為此,惠州精心策劃、組織“惠州精神”大討論活動。自2007年9月25日啟動以來,全市各級各界共召開了40余場研討會(座談會),參會人數達600余人;共在《惠州日報》刊發了19篇新聞稿,20篇理論文章;共收到“‘惠州精神’大討論”徵文118篇、電臺互動短信50余條;共有約兩萬人瀏覽網上論壇的討論帖,回帖數達800余個。經過全市人民共同討論,總結出“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業樂群”的惠州精神。
在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記者見到在這裡開設英語班的“洋個體戶”莫裏斯 莫菲,“這裡的人特別友好,我很喜歡這裡的生活和工作”,他告訴記者,許多來惠州的外國客商都為這座城市的開闊胸襟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