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匯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另一個就是與其一衣帶水、處於長江北岸的南通。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隔江與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及蘇南地區相依,被譽為“北上海”;北接廣袤的蘇北大平原,通過鐵路與歐亞大陸橋相連;從長江口出海可通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蘇、皖、贛、鄂、湘、川六省及雲、貴、陜、豫等地。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以後,將使南通進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南通面臨海外和內陸兩大經濟輻射扇面,與上海有著相似的地理區位優勢。素有“江海明珠”、“揚子第一窗口”之美譽。
南通是一個人口大市。2007年底,全市總人口769.35萬,人口密度為962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為5.4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27‰。人口密度居全國地級市之首。
南通是我國開展計劃生育工作最早、人口數量增長控制效果最為顯著的城市。解放初期南通的人口基數就很大,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南通人口總量就達507.32萬人,居江蘇省首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34人,比全省平均水準多267人。在全國公開批判馬寅初《新人口論》和“文化大革命”中“人多力量大”等“左”的思潮影響下,南通的人口經歷了兩個出生高峰,第一個出生高峰發生在1954年-1958年,第二個出生高峰發生在1962年-1969年,兩次高峰期間年人口出生率基本保持在30‰左右,這兩個生育高峰分別使人口凈增55萬人和116萬人。人口警鐘的敲響,引起了各級黨政部門的高度重視。七十年代初,南通恢復和重建了計劃生育組織領導機構和基層工作網路,通過制訂、下達人口計劃,宣傳、落實“晚、稀、少”婚育政策,1972年南通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到15.62‰,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8.68‰,提前8年在全國第一個實現國務院規劃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降到10‰的目標,較全國實現這一目標提前26年(注:全國為1998年)。八十年代初,南通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進入一個重要轉折期,尤其是中央《公開信》發表後,大力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全市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長率進一步下降,雖然受到前兩次生育高峰週期性影響,從1986年起出現了持續時間長達8年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但在從嚴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大氛圍下,通過各級政府和廣大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這次生育高峰峰值遠低於前兩次生育高峰,凈增人口僅36.5萬人。1997年南通市實現人口零增長,1998年起連續10年出現人口負增長。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以來,全市已累積少生350萬人。人口的有效控制,為南通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通是一個人口環境相對優良的城市。南通是我國最早列入對外開放的十四個沿海城市之一,是人居環境最佳的城市之一,是我國著名的“教育之鄉”、“建築之鄉”、“體育之鄉”和“長壽之鄉”。豐富的高素質勞動力資源為南通的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提供了巨大動力;發達的醫療保健制度,為南通人民的健康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累計一孩率高達90%、出生人口性別比連續三十多年保持正常範圍,孕産婦死亡、嬰兒死亡率提前6年實現國務院婦兒委規劃的2010年控制目標;2007年人口平均期望壽命高達77.6歲。
南通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最快的地區之一。南通人口年齡結構由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始於20世紀60年代,到1982年剛剛成為穩定的成年型人口就開始老齡化。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南通65歲以上老人就有529395人,總人口的7.2%,與全國宣佈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相比提前了18年。此後,南通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快,2001年,全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943453人,佔同期總人口的12.03%,明顯高於同期江蘇的9.1%與全國的7.9%水準,與同期美國的13%接近,也與世界發達國家的14%相差不遠。隨著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長壽老人日漸增多。據“五普”資料顯示,全市80歲以上高齡老人17.1萬人,佔人口總數的2.3%,至2003年1月,全市共有100周歲以上老人449人,折算計達每百萬人中有57個百歲以上老人。其中如皋市比例最高,每百萬人中有83人,超過聯合國每百萬人中有75個百歲以上老人可界定為長壽之鄉的標準8個百萬分點。全市156個鄉(鎮、街道)中有138個鄉(鎮、街道)有長壽老人,分佈面為88.5%,其中最年長的男性105歲,女性10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