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兩岸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
字號:
兩岸教育問題共性多 學校教育需與社會家庭互動

  時間:2007-07-12 15:12    來源:     
 
 

在首屆兩岸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上,來自臺灣的兩位教育工作者

與山東教師(右一)探討小學教育(攝影 李徽)

      台灣網7月11日北京消息 “如何讓學校、家庭、社會通過良性互動幫助青少年走出迷茫、完善人格、健康發展,已經成為兩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最迫切問題!”這是記者從首屆兩岸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上獲悉的。

  學校教育要與社會接軌
 
     大陸著名教育專家何麗嬰女士認為,“當今的時代發展已經導致社會與學校的隔膜越發嚴重,學校深感管理上的無力,為了規避風險,主動轉向‘封閉式’辦學以求穩妥,但這無異於緣木求魚。” 她提出學校應該敞開大門,積極融入社會,尋求合作,共同育人。

  對此,來自臺灣的李永沾校長以自己的辦學經驗現身説法:李校長曾任職的臺北縣新興小學已成為當地社區文化的精神堡壘。他結合小區資源開展學校課程,召集社區優秀人才為學生開闢豐富的社團活動,讓青少年在社區服務學習中培養感恩情懷。另一方面,他向社會開放學校,把社會迎進來,資源共用,落實全民終身學習理念。

  家庭教育中父母應以身作則

  一個人青少年時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和家庭中度過。臺灣省教育學會候補監事俞朝慶將目光對準了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他認為:“家庭環境和諧,父母教育有方,才能讓孩子健康發展。”

  俞朝慶分析了臺灣社會變遷中影響青少年的諸多因素,例如行為規範的失據,家庭結構變化等,並列舉了由此而導致的青少年自我迷失、反抗傳統秩序,傳媒誤導等嚴重現象,最終把問題還原到父母的輔導策略的重要性上。“在社會變化如此劇烈的時代,父母的以身作則與教育理解是幫助孩子建立健康人格,幫助他們度過青春期焦躁的良藥!”

  “三位一體”是教育的發展方向
 
  在論壇交流中,記者發現,雖然環境不同,具體操作手法有別,但兩岸面臨的教育問題出奇一致:生源減少、學校合併、青少年面臨越來越多衝擊,學校教育一統天下的單一模式失靈等等問題都困擾著兩岸教育工作者。

  “成果和突破都是在鬥爭中形成的,”教育專家何麗嬰呼籲,“學校、家庭、社會在面對青少年以及三者之間,都不要畏懼風險和挑戰,勇敢地尋求合作才是方向。

  西城區副區長陳蓓的看法在兩岸專家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在各種文明交匯碰撞的時代,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變化巨大,深刻地影響著青少年發展,他們面臨前所未有的困惑與壓力。單純的學校教育、説教式的父母輔導以及形式大於內容的社會教育傳統模式都收效甚微,只有打破界線,學校、社會、家庭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三者建立起的大教育體系才是兩岸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李徽)

 
編輯:徐一博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