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巴金逝世之餘的思考:文學良知誰以為繼
 
 
  來源:      日期:2005-10-19 10:59

    “你是光,你是熱,你是二十世紀的良心。”10年前,曹禺先生這樣稱讚巴金。這沉甸甸的“良心”到底都包含著什麼,或許是我們在痛悼先生長逝之餘需要認真研究和思索的,因為在他身後,我們不可回避這個問題——文學良知誰以為繼。

  新生代作家邱華棟對巴金去世“一點都不感到突兀”。他説:“作為一個具有巨大文學成就的作家,巴金不能創作是痛苦的,他現在走了,我感覺很平靜。”

  説到巴金在文學史上的影響,邱華棟認為是“一種奠基地位”,具體説來,就是開創了現代漢語寫作的新路。他認為巴金的主要創作成就在解放前,《家》等系列作品成就非常高。“在今天看來,他作品的藝術成就或許不是很高,但《隨想錄》等作品的精神感染力量非常強,影響也很大。他身上有中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自我拷問的態度。”

  作家李國文沉痛地説:“巴老的文學精神會永遠留存下去,他的文學和我們的土地、國家和人民真正的血脈相連,曾經鼓勵著一代中國青年追求真理。可是近些年來這種文學精神被一些人淡化了,被他們輕視,我要説的是,太陽也有日食,月亮也會有月食,巴老的文學有著自己的歷史價值,要用歷史的文學批評的眼光來看待他,巴老的作品是我們民族變革的一面鏡子,他是中國文學的良心,這是不容否認的。”

  【偉大作家的悲憫情懷】

  作家石鍾山説:“巴金對我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那一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他們是有崇高的信念的。當時當代文人就不是那麼純粹,很多人急功近利,很多人浮躁不安,缺乏巴金這代作家的風骨。”

  “在現當代中國作家的隊伍裏,這位老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為中國新文學運動的發展,畢生奮鬥不息,是值得我們永遠紀念的。他堅持真理的堅定,追求人格的完善,扶掖後輩的不遺餘力,開創潮流的率先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老作家李國文充滿對巴老的崇敬,他説,巴老的一生為中國文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貢獻表現在全身心地熱愛這塊土地、這個國家,以及生息在這塊土地上這個國家中的人民群眾。他的全部文學生涯就抱定這個宗旨,在他全部的文學作品裏,始終貫穿著一個偉大作家的悲憫情懷、憂患意識、覺醒精神、民族心聲。巴金,這個名字在文學史上意味著中國作家最真摯最真誠的寫作良心。

  【一個單純乾淨的靈魂】

  在巴金的創作生涯中佔據重要位置的是《隨想錄》,這是他生命中最後一項大工程,從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耗費了整整七年的時間,終以煌煌五卷四十多萬字的巨著,奉獻給人們一部這個時代“説真話”的大書。

  《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的主編陳思和教授評價説,讀過《隨想錄》的人們都説巴金是當代中國活得最痛苦的老人。他説,這個社會正在逐漸走向開放,人人都有權利追求事業成功,財富增長,名利雙收,出國自由,生活享受以及心情的歡悅,只要能追求的似乎都是合理的,人人都輕鬆自如。但唯獨巴金,還在一字一句地寫他的懺悔錄,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那段民族劫難。

  説到《隨想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説:“《隨想錄》倡導了一種説真話的精神,這在當代非常可貴。但我想説的是,我們對他的這種反思,也應該進行再反思,這樣才是對他保持著發自內心的尊敬。”

  余秋雨認為,巴金的生命是一個以最單純、最乾淨的心靈去追求一個理想的漫長過程,壽命那麼長,心中一直不受任何污染,這是一個奇跡。巴金的意義已經超越了文學的範圍,他給了我們兵荒馬亂、災難重重的民族以靈魂上的安慰。他和別的作家不同,他的安慰不是吶喊、搏鬥,而是一如既往的人道、愛,對民族和人民的關切。他有過軟弱和混亂,但他從來不會背棄道義和做人的基本原則,直到災難過去,他提出了“講真話”,這三個字多麼樸素,振聾發聵,直至今天,這三個字還是我們的民族必須面對,以及永遠需要不斷超越的心靈障礙! 信報記者張守剛 裴鈺

  【後記】

  巴金之於中國,有著特殊意義:與其説我們需要一位在40歲已經達到文學意義上的巔峰的文學家,不如説,我們更需要那種獨立思考、真誠寫作的知識分子精神。這種精神,對於任何一個年代,都不會過時,且彌足珍貴。

  然而,很難有人再承擔起巴金的角色。畢竟巴金這一代知識分子已經屬於歷史,新的一代人只能塑造新的知識分子形象。但是,巴金的影響將永遠持續下去。

  真正的紀念,絕不止于哀悼,更在於繼承。

  【網友聲音:巴金之後再無大師】

  新浪網為巴金逝世發起了調查活動,截止到昨晚7時11分,也就是新華社發佈巴金逝世的消息24小時後,已有21881人參加了此次活動。高達74.81%的被調查者認為巴金“可以代表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象”。

  74.45%的被調查者表示讀過一些巴金的著作,沒讀過的網民僅874人,佔被調查人數的3.99%。

  在“你認為巴金逝世對中國的影響”的問題中,有42.9%的網民選擇了“文壇再無大師”,另有34.82%的人選擇了“新文化時代徹底結束”。信報記者張守剛

  【讀者感受:講真話的人應該尊重】

  昨天,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些普通讀者,他們的年齡涵蓋老中青三代,但談起巴金先生都充滿了崇敬以及懷念。

  李靜(公司職員23歲)

  像他這樣敢於講真話的人在當今社會應該得到最大的尊重。

  蔣小姐(媒體工作者28歲)

  他是個明鏡一樣的人物。

  張先生(書店員工52歲)

  對巴金曾經有些淡忘,讀了《隨想錄》,先生的形象在心中又真切了。

  鄭先生(退休工程師75歲)

  他的貢獻還在於培養和幫助了當時很多熱愛文學的青年走上文學道路,後來他們中的一大批人也成長為影響中國的著名作家。

  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作者:張然 

                                責任編輯:劍卓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