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追思會在滬舉行 骨灰25日撒向東海
 
 
  來源:      日期:2005-11-23 15:14

 

 
  還有3天,巴金先生的骨灰,將撒入大海。22日,上海文學藝術界在他曾經工作了幾十年的上海市作家協會舉行追思會。

  遺像上的巴金先生,一臉燦爛的笑容。他以一個世紀的追求,留給人類的財富,將永遠燦爛,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王安憶説:“今天,我們可以沿著巴老的思想,一直追溯到100年前。我想説的,一是重新想像上世紀初知識分子的處境和他們的生活、思想,二是重新建設我們與‘五四’文學的關係。”

   復旦大學教授、巴金研究專家陳思和講述了這樣一幕:為巴金先生送行那天,他看到一位晚到的讀者,沒有趕上見巴金最後一面,他竟然長跪在龍華殯儀館門前。陳思和説道:“一個作家的離去,有那麼多的普通讀者發自內心地參與到悼念活動中來,成為一個‘文化事件’,以前只有魯迅一人,今後不會再有。巴金是堅持和繼承魯迅精神最好的人。”談到《隨想錄》,他説:“《隨想錄》不僅反思‘文革’,更重要的是參與了上世紀80年代整個思想解放運動。從《隨想錄》,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我們如何一步一步艱難地從極左路線中走出。巴金在晚年,身邊還有冰心、沈從文、蕭乾、柯靈、王西彥等一批文化人。他們共同形成上世紀80年代中國文化的中流砥柱。”

  著名電影導演謝晉懊惱地説:“沒有機會拍巴老的作品,終身遺憾。但是,我知道巴老是最容易合作的作者。他從來對別人改編他的作品不發表意見。1952年,他去朝鮮。那是有生命危險的,我們在座的人不一定都有他的勇氣。他寫出了《團圓》這樣優秀的小説。”

  著名俄羅斯文學翻譯家草嬰説:“俄羅斯在1916年出版過一套特精裝的《托爾斯泰》全集,非常珍貴。馮雪峰當年在俄國,到處去買這套書,結果只買回來半部。有一次聽説巴老有一套《托爾斯泰全集》準備捐給上海圖書館。我趕過去看了,正是1916年的版。巴老晚年多次説,他要向托爾斯泰學習。他與托爾斯泰有許多共同之處。托爾斯泰是19世紀的良心,巴老是20世紀的良心。”

  病中的張瑞芳,託人捎來她的懷念:1943年,在重慶。巴金的《家》經曹禺改編後,第一次搬上話劇舞臺,張瑞芳演瑞玨。那時,巴金來看望曹禺,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經常聚集在張瑞芳那間小屋裏,談藝術、談人生。80年代她曾給巴金寫信,巴金回信説,他正在趕寫《隨想錄》,已出版了4冊,並把書寄給她,説:“你看了書後,就知道我的所思所慮了。”在巴金最後的日子裏,張瑞芳住在鄰近的病房裏。她不忍去看他,但一直在聆聽著走廊上的腳步聲。當一切平靜後,她知道巴金走了,眼淚悄悄落了下來。

  在會上發言的還有巴金胞弟李濟生、陳東等人。會議由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孫(禺旁加頁)主持。出席追思會的還有袁雪芬、秦怡、喬奇、徐中玉、錢谷融、吳貽弓、奚美娟等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完)

  來源:新華網 記者:趙蘭英

                              責任編輯:秋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