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園區科技事業發展:二次創業,遇“寒”重生

時間:2009-05-11 14:55   來源:蘇州日報

  危機,似乎是籠罩2008年壓倒一切的主題,它打敗了地球上一切的災難和戰爭,登上了《時代》週刊的年度十大新聞榜首。然而,在長江南岸的蘇州工業園,轉機,卻是從科技戰線不斷傳來的消息:2008年,蘇州工業園區累計引進科技項目引進科技項目526個,引進包括神州數位、惠生醫藥、天潤動畫、查士睿華等一批重大科技項目。109家企業通過新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居全省區縣之首。8個項目入圍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佔全市的一半。最重要的是,2008年園區實現高新技術企業産值1890億元,佔工業總産值比重達到63%,R﹠D投入佔GDP比重達3.9%——這兩項指標標誌著曾以製造業聞名於世的園區已實實在在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了從“園區製造”到“園區創造”的二次創業轉型成功,從而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寒流中先人一步、轉危為機,佔據了下一步發展的制高點。


  轉危為機,緣于園區人居安思危、始終緊繃的一種意識、一種作風、一種習慣。是的,危機對園區人來説,並不陌生,園區人最擅長的就是利用危機擴大競爭優勢,通過“彎道超越”把對手遠遠甩到後面。事實上,始建於2000年的國際科技園和成立於2005年的園區科技局,正是園區人對初期經濟結構單純依靠外向型經濟感到不安的危機意識的産物。


 

 

  “還好我們轉得早”——選擇的智慧


  2009年2月6日,蘇城的人們還沉浸在春節的喜悅和鬆快中。園區的東南角,新春第一場現場辦公會已經在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熱熱鬧鬧召開了。“科技第一”,這共識來之不易。2000年,剛走出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陰影,製造業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選擇開闢自主創新這條艱難又充滿變數的“窄門”和“小路”,園區人的確表現出了過人的勇氣與選擇的智慧。從外資“一股獨大”到內外資“雙輪驅動”,從單純依靠製造業到製造業與自主創新型企業並重,先人一步“玲瓏轉身”的舞步在當前經濟危機的背景下顯得分外美麗,園區人對此笑笑説“還好我們轉得早”。


  其實,園區的科技事業起步並不算早。“園區成立之初是沒有科技局的,只有經發局下面的一個科技處,因為新加坡人是把科技作為工作的一部分融入日常工作的,沒有為科技專設一個部門的概念。一直到2005年,科技處才從經發局獨立出來,成立了科技局。 ”第一任園區科技局長夏芳笑著告訴我。


  夏芳也是園區最早的科技載體——國際科技園的最早掌舵人。成立於2000年的國際科技園,在2008年的嚴冬中展現出一片傲人的春意:全年引進新項目92個,園內企業總産值突破40億元,其中軟體離岸外包實現産值1.6億美元。


  建載體容易,招商難。招商是“龍頭”,也是園區的強項。然而,原有的招商人員和招商“兵法”大多慣於工業項目招商的特點,面對科技項目招商,有些力不從心。痛定思痛後,2006年6月,園區在全國最早成立了“科技招商中心”,專門針對招商目標企業和科技工作者的特點,招募培訓了一支以“海歸”為主的專業的科技招商工作者隊伍。科技招商中心的建立,加速了園區科技項目的引進。目前,園區科技項目引進數已連續三年保持在每年500個以上,總數已超過外資項目。


 

 

    巧借風投“發動機”——借鑒的智慧


    2008年10月,正是經濟寒意漸濃之時。長三角區域創業風險投資峰會上,蘇州創投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林向紅卻表示,從蘇州創投的投資理念和政府支援創投的角度來看,創投市場不是冬天,而且已經看到春天。一語既出,贏來創投界一片掌聲。從風險投資界的“小弟弟”到今天一言一行都受到國內外風投界的高度關注,林向紅和他的團隊走過了一條從“學著做”到“合著做”到“獨立做”再到“領頭做”的短暫而又漫長的借鑒之路。


    蘇州創投集團的前身是中新創投公司。據集團副總費建江回憶,園區很早就意識到外向型經濟必定要面臨轉型。因此于2001年11月28日創辦中新創投,希望通過中新創投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高科技企業,引導帶動高新技術企業在園區集聚,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結構轉型,保證園區的平穩發展。園區此舉也是借鑒了矽谷發展的經驗。矽谷擁有上千家風險投資公司和2000多家仲介服務機構,通過風險投資“經濟增長髮動機”的功能,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生産力的轉化,推動高科技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進而帶動整個經濟的蓬勃和興旺。


    借鑒是園區的經驗,也是園區的智慧。林向紅和費建江作為園區第一批創投人,專門到新加坡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風險投資培訓。如今的園區,已擁有一支國內種類最齊全、風險投資最活躍的資金支援體系。以蘇州創業投資集團為代表的60余家風險投資及擔保機構聚集於此,管理和募集資金規模超過160億元,投資于種子期、成長期、擴張期和成熟期的各類企業。園區還成立了每年1億元的“風險創投跟進投資與風險補貼基金”,在創投機構對園區創業項目實施風險投資後,提供配套股權投資,分擔創投機構的風險,並在項目成功後退出,讓利於企業和創投機構。


    而風險投資對區域經濟結構轉型發揮的作用也是顯著的:創投集團投資項目中有8個入選2007年省重大成果轉化項目,累計獲得科技經費支援9600萬元;11人入選2007年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集團投資的2家企業即常鋁股份(002160)和雲海金屬(002182)已在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2008年有3家企業上報證監會審核,其中1家已于去年8月通過發審委審核,有10家企業進入上市輔導期。

 

    後來照樣可居上——創新的智慧


    2008年9月,國家商務部宣佈,在對全國30多個國家級開發區的投資環境評估中,“人才培訓考核指標”一項,蘇州工業園區已由2007年的第六位快速上升到第一位。


    依靠努力和創新實現後來居上,這在園區不是第一次。面對科技事業起步不算早,又缺乏北京、上海等地高校集聚的人才優勢,園區人就在軟環境——政府服務上動腦筋,研究出臺了一系列省市和國內首創的政策和舉措。


    一方面,園區政府深入企業和高校,廣泛調研,出臺了一系列具有“主動性、針對性、有效性、及時性”的科技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園區圍繞軟體、整合電路、生物醫藥、動漫與遊戲、奈米技術、下一代通信等重點發展産業,投資超過5億元,重點打造60多個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和開放實驗室。


    在國內外頗具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就是園區人的一大創舉。 2007年,經過充分調研和週密部署,園區啟動了第一屆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對於列入工程的項目提供從創業孵化到成熟上市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務。2007年,首屆15個領軍人才項目已獲園區及上級配套資金1.2億元。 2008年第二屆科技領軍人才的19個領軍人才項目和16個孵化項目已獲2億元資助,值得欣喜的是第二屆領軍人才項目比第一屆在數量和品質上均有較大提高。以科技領軍人才為抓手,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高品質、高層次科技項目涌向園區,隨項目而來的一大批“海歸”“博士”乃至“院士”人才走進園區,了解這片充滿激情與能量的土地。借助“領軍人才”的品牌效應,園區在科技界的“圈子裏”形成了“一傳十、十傳百”的口碑效應,成為了高科技人才心目中的首選地。


    據現任科技局長張東馳介紹,儘管園區的科技服務已經是“有口皆碑”,得到了區內企業與人才的一致讚揚,科技部門卻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仍在不斷研究如何推陳出新,為科技企業和科技人才提供更為精細化、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務。今年1月9日,園區科技部門創新地成立園區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協作共用網,將區內60多家平臺和實驗室整合上網,使科技企業與人才只消點點滑鼠,就可享受各類平臺與實驗室的服務功能。最近,科技部門又準備借鑒“一站式服務中心”的經驗,醞釀成立“科技一站式服務中心”,將各類政策與手續全面整合打包,方便科技人才與企業“一站”解決所有問題。

 

    百度詞條:二次創業,就是企業在取得高速增長之後,為了謀求進一步的發展而進行的內部變革過程。其實質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所進行的一次戰略轉型,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革命性的轉變。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