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園區精神文明建設和黨建發展:隱形雙翼的力量

時間:2009-05-11 14:53   來源:蘇州日報

   從設立到取得飛速發展,蘇州工業園區短短十五年間的巨變,不但是改革開放 “試驗田”收穫的豐碩成果,另一方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基層的實踐,其本身就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具體體現。十五年來,園區積極推進經濟國際化戰略,快步趕超國內外先行開發區,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昔日的洼地農田變成了先進産業集聚、生態和諧的現代化新城,綜合實力躍居國家級開發區三甲行列。在有目共睹的成績背後,始終有一股強大力量的支撐,這股力量就來自園區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 “雙翼”齊揮,在全區思想、觀念、意識上掀起的創新創優“漩渦”動力。


    外向型經濟發達、外資企業密集、民資民企壯大的園區,在新時期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實際也面臨了各種新情況,背負著繁重的任務。但在廣大黨員和黨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園區“一翼”揮動先進性教育,從思想上廓清障礙、實踐科學發展觀;“一翼”揮動文明素質提升,從精神面貌上更新滌舊、塑造文明新城形象,不但開創了黨建工作新局面,也順利推進了精神文明建設各項重點工程的深入開展。

 

    精神文明建設
    讓農村展露現代化笑容


    人有三寶“精”、“氣”、“神”,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精神風貌和意志品質,是不斷超越、敢闖敢幹、勇於負責的勇氣和智慧。一座城市同樣也有“精”、“氣”、“神”。沒有這三寶,城市就會灰暗破舊、士氣低迷、秩序散亂、世風沉淪,毫無魅力可言;有了“精”、“氣”、“神”的城市,就會神清氣爽、朝氣蓬勃、秩序井然、昂揚向上,散發出無窮魅力。城市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正是為了修煉“精”、“氣”、“神”。


    老蘇州都記得,十五年前居住在城東郊區的農民,每天卷著褲腿,赤腳在田間勞作;農婦在河邊或扶著馬桶,或攤開臟衣就地涮洗;不同年級的小孩在墻壁斑駁的同一間教室上課;老人生病就到村頭衛生所看看抓點藥;空下來,七姑八姨、左鄰右舍搬出長凳坐在自家門口閒扯……十五年後,城東的舊日農村景象已全然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城市風貌:吃,包羅各國風情美味;穿,旗艦型商場一網打盡,足以讓人挑花眼睛;住,高樓林立、小區眾多,90%農村居民遷入現代化小區,成為共用發展成果的新型市民;用,鄰里中心、各色超市出售貨品一應俱全;行,道路寬敞,公車便利;遊,特色公園、壯觀水景、無敵天幕,任憑挑選。這是蘇州工業園區如今的“精”、“氣”、“神”:不僅僅是個工業的“園”,更是座舒服居住、滋潤生活的“城”。


    早在1994年開發建設之初,園區人就按照“既要出物質文明成果,又要出精神文明成果”的總要求,確立了園區發展的雙定位:不僅要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而且要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園林化的新城區。圍繞這一當年的遠景目標,園區摒棄了通常開發區單一發展工業的傳統模式,充分借鑒國際先進規劃理念,在中新合作區規劃出1/3工業區面積的同時,超前合理配套規劃了1/3的居住區、商業區面積,確保了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事業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同推進。


    跨入轉型發展新階段的園區,更是把精神文明建設擺上突出位置加以重視,先後編制了《蘇州工業園區2006-2010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綱要》,制定了《蘇州工業園區提高公民文明素質行動計劃》、《中共蘇州工業園區工作委員會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等,著力推出一系列實事工程,不斷加大城市功能設施的投入力度,相繼建成一批基礎教育設施、文化體育設施,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載體和平臺。如今,在園區,新建的新加坡國際學校等9所學校和幼兒園已成為蘇州優質教育資源的形象代表,鄉鎮學校校容校貌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金雞湖畔最突出的地標建築——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是迄今為止蘇州市級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文化場館,成為全市最重要的科普基地、大眾演藝影視中心和文化旅遊景點;借鑒新加坡社區建設的鄰里中心,以新型的社區管理模式把商業功能與公益性設施有機結合,成為提供社區服務的重要載體……


    城市的“精”、“氣”、“神”到最後一定會在人的身上加以體現。各種文化交融互通,“老”、“新”、“洋”蘇州和諧共處,就是其中一大表現。 3000多家外資企業、2萬多名高級技術人才、1500多名海外歸國人員、1萬多名境外人士匯聚一起,安居樂業,園區充分彰顯出現代新城國際化、多元化的特色。近幾年來,園區堅持舉辦大型元宵迎春燈節、中秋晚會、廣場文化節、大閘蟹文化節、聖誕迎新晚會,並連續舉辦了六屆中外企業體育交流賽和全區運動會;園區成立蘇州市第一家有外籍人士參加的中外企業合唱團,成立境外女士聯誼會,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園區湖西社區推廣“鄰里互助行動”,吸引來超過7000戶居民簽訂“鄰里互助公約”,5000多戶填寫“鄰里互助卡”,還有500多位境外居民簽名加入,營造出“關門是小家,開門是大家”的社區氛圍,被評為蘇州市第15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十大新事;園區深入推進數字電影“四進工程”,每年在全區放映700多場露天電影,勝浦鎮金苑社區是全國第一個數字電影文化社區。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期間,園區又以獨具特色的城市環境建設、豐富多彩的市民文化生活、創新創優的文明創建探索受到了各界的關注和好評,目前,創建文明示範城區又納入了園區人的視野中。


    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蘇州工業園區正是秉承了虛實結合、虛功實做的指導思想,堅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在城市發展的道路上越駛越順暢,越駛越迅速。

 

    非公黨建
    與開發建設齊頭並進


    説起園區黨建,就不能不強調全區非公企業的黨建工作。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和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非公企業越來越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一支充滿活力和極具潛力的重要力量。園區作為我國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排頭兵、推動民營經濟的主陣地,非公經濟高度發達,多年來都是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的先導區和示範區。


    開發建設十五年來,園區先後成立了外商投資企業黨委、私營個體經濟聯合黨委,制定下發了《加強外商投資企業黨建工作的意見》和《加強私營個體經濟黨建工作的意見》,並且明確專人,撥出專門經費,全面推進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不斷擴大非公經濟領域黨組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基本實現了“職工人數在50名以上的非公經濟組織有黨員,職工人數在100名以上的非公經濟組織有黨組織”的目標。從零起步的園區非公黨建工作,如今已能與全區的開發建設齊頭並進、迭出亮點:截至08年12月底,非公企業中已有超過9400名黨員,已在規模以上非公企業中建立黨組織563家、非公黨建工作繼續保持了全覆蓋,園區基層黨組織在機關、農村、外企、民企實現了100%覆蓋率、100%流動黨員管理、100%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


    這是一個充滿新意、富於創造的實踐過程。“在非公有制企業開展黨建工作,和傳統的公有制企業有很大的不同,必須更新觀念、創新方法,”園區組織人事局王松山處長介紹,“園區非公企業黨建工作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關鍵在於抓好了‘親商’和‘雙贏’兩個詞。 ”“親商”意識和“雙贏”理念是園區開發建設的重要經驗,也是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的重要經驗。非公企業黨組織不斷強化服務意識,致力於引導和監督企業依法經營、照章納稅、保持誠信、樹立形象,當好企業的方向盤,致力於協調好企業主與員工、員工與員工、企業與外界之間的關係,當好企業凝聚人心的粘合劑。黨員們則努力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為企業獻計獻策,幫助企業完成生産中的急、難、險、重任務,很好地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在園區,黨的基層組織真正成為了企業發展的促進者、文化建設和文明建設的組織者、勞資關係的協調者。


    “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經濟”。園區在非公企業中千方百計組建黨組織,不斷擴大著黨的工作覆蓋面,一方面按照法律、法規,在非公經濟領域開展工作,另一方面積極向企業管理層做好宣傳工作,爭取企業管理層的理解和支援。在建立非公經濟領域黨組織的過程中,園區上級黨組織積極與企業管理者溝通,黨委主動到府宣傳,從上到下的重視,使得黨組織的建立、黨員活動的開展等在企業都能較易與管理層達成共識。外企黨委和個私企業黨委成立後,對有黨員的企業逐一進行調查走訪,在此基礎上,根據企業大小、黨員數量多少選定重點,實施分類指導:對符合建立黨組織條件的,加大組建力度,適時建立獨立黨支部;對不符合單獨建立黨組織的,採取建立聯合黨支部的辦法,確保每個黨員都不脫離組織。重視對非公企業黨組織書記的選拔和培養也是園區非公黨建工作的重要經驗之一。把有經驗、能力強、素質好並且熱心黨務工作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推到支部書記的位置上,便於推動非公企業黨組織積極探索適合企業特點的黨建工作新方法,圍繞企業文化開展黨組織活動,不斷增強黨組織的核心凝聚力。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