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園區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力舉天堂保護傘

時間:2009-05-11 14:51   來源:蘇州日報

   早在1997年,初創不久的蘇州工業園區就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在借鑒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的基礎上,結合園區實際情況,在中新合作70平方公里的區域實行了獨具特色的蘇州工業園區公積金制度。


    像這樣的借鑒與創新在園區的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史上屢見不鮮。建區後,園區就借鑒新加坡政府的公共管理經驗,成立了由政府(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企業、員工三方代表組成的蘇州工業園區公積金理事會和蘇州工業園區工資指導理事會,定期召開會議,商討區內勞動和社會保障的相關問題。也正因此獨特體制的保障,園區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一直堅持探索著制度創新、真正有利於全局發展、有利於民生和諧的改革之路。


 

 

    制度創新,靈活應對
    ——公積金制度成社會“穩定器”


    歲末年初,來自江西的小夥張勇高高興興把自己的小窩從斜塘的出租房搬到了園區新推出的酒店式公寓優租房“菁華銘地”。小張去年大學畢業後就來到國際科技園的一家動漫企業做設計,搬家後上班一下近了很多,“早上能睡睡懶覺了!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每月400元的房租可以全部用小張的公積金帳戶直接支付,不用小張自己再另外付現金。對像小張這樣工作不久、尚無力購房的年輕人來説,優租房的這一特點可謂是“雪中送炭”。也因此園區的優租房一推出就受到了大批外地來蘇新畢業大學生的歡迎,爭搶一空。


    而這種用公積金帳戶直接支付房租的制度在江蘇乃至全國都屬首創。通過制度創新靈活應對實際,這是園區公積金制度的一大優點和特點。自全球經融危機發生以來,部分園區企業的經營狀況受到了影響,出現了訂單減少,開工不足甚至停産,部分員工放假等現象。面對時勢,園區再次借鑒新加坡相關經驗,出臺了《關於調整園區公積金有關規定的通知》,採取非常時期適當降低公積金繳費比例等政策措施,幫助企業降低用工成本。根據這一文件精神,園區公積金費率中的企業繳費比例部分將下降2個百分點,調整時間暫定為2009年一年。調整後,一年就為園區企業降低用工成本約2.3億元。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積金繳費比例的下調是在統籌基金中消化的,因此員工個人賬戶的入賬比例沒有任何變化。這樣的政策調整在園區的歷史上並非首次,早在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園區就借鑒新加坡經驗出臺過類似的公積金臨時調整政策。


    園區的公積金制度是借鑒新加坡公共管理經驗的重要的成功果實。其以個人賬戶為主、一定的社會統籌相結合的模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基金積累模式上和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一樣,採用預籌積累制,分為A、B、C三類綜合保障計劃,繳費比例分別為44.2%、36.2%和28.2%,以應對不同人力資源對社會保障的不同需求。


    創新政策,維護勞資雙方的合法權益,努力在服務經濟發展大局的同時保障職工利益,這就是園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雙贏思路和方案。從1997年4月1日推行以來,從最初的17家公積金單位,1640名公積金會員逐漸發展壯大,參保單位及會員數量每年快速增長。截至2008年12月底,累計參加公積金單位8122家,會員總數超過44萬名。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和工傷保險等各項業務全面推開,各項社會化服務和社會保障待遇全面落實。蘇州工業園區公積金制度使廣大會員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養、醫有所靠、居者有其屋”的目標。

 

    園區農民,享受社保
    ——打破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


    老林今年59歲,是園區勝浦鎮的一名普通農民。最近的老林可説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原來,從今年1月1日起,園區全面實施《蘇州工業園區關於完善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的意見》,就業年齡段的被徵地農民將被納入園區公積金制度,享受與城鎮居民一樣的公積金養老保障。老林是2004年被徵地的,按照《意見》的規定,老林補繳15年,個人只須承擔16934元,園區財政將為他補貼43545元。再過兩個月,等老林到了60周歲,就可以每月領取最低560元的公積金養老金。


    由於涉及到9萬多農民的登記和政策解釋,《意見》在實施上是一件複雜而浩大的“工程”。為此,園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緊急編制和印刷了《政策簡介》、《居民告知書》等宣傳材料,通過各鎮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平臺,發放到每位被徵地農民手中。為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還組織了不同規模的工作人員培訓工作。


    據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韓江局長介紹,近年來,園區已經初步建立了一套城鄉社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鄉社區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被徵地農民中的保養人員每月可享受一定的生活補助;每人每年交納30元保費,便可享受最高20萬元的大病住院醫療保險。


    但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以及打破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園區政府又狠下決心,財政補貼26億元,出臺實施《蘇州工業園區關於完善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的意見》及相關配套實施細則。對此,韓江局長表示,在園區開發建設過程中,廣大農民離開了土地,他們的知識水準、就業技能相對來説都處於較低的水準,需要通過完善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等多種措施和途徑,逐步提高被徵地農民的生活水準,使被徵地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保”,實現被徵地農民安居樂業,這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從長遠來看,也有利於整個園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幫扶就業,溫暖人心
    ——一對一送上貼心“小棉襖”


    家住東亭家園的馮玲家是低保戶,丈夫有病,兒子還在讀書,家庭真的很困難。了解到馮玲家的困難後,東亭社區的勞動保障協理員趙琴芳主動多主聯繫,為她多次推薦工作,還幫馮玲輔導求職面試的要點。最後,馮玲終於順利被中石化殼牌(江蘇)石油銷售有限公司聘為加油工。趙琴芳2005年工作以來,已為失業人員推薦崗位千百次,推薦上崗百餘人,溫暖了百姓心。


    在園區,每一位失業(失地)人員都有勞動保障部門特別制定的一套就業促進計劃。通過趙琴芳這樣的社區協理員,園區對所轄社區人員就失業情況進行地毯式走訪,建立了全面且及時更新的數據庫。


    像趙琴芳這樣的貼心“小棉襖”活躍在園區的各個社區中,為幫助廣大百姓通過就業提高生活水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蘇州工業園區41個社區已全部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站,配備專職協管員,並實現持證上崗率達100%。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工作,使得就業管理的服務有效延伸至社區,通過變被動為主動到府服務,並將服務對象從城鎮居民擴展到全區所有居民,真正實現“充分就業”,讓廣大群眾受益匪淺。


    園區開發建設近15年來,三個鎮的農民收入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長幅度,每人平均純收入從1994年的3025元提高到2008年的15202元,增長了4.03倍。這首先得益於農民就業渠道通暢,園區一方面無償培訓農民,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另一方面多方爭取、積極推薦就業,先後有8萬多適齡動遷農民到各類企業、單位就業,徵地勞動力就業率達95%以上。其次,逐步完善保障,同時鼓勵更多有特長的農村居民自主創業、聯合創業,目前本地私營企業主超過萬名,所有農戶加入到農村“三大合作”組織,農民經營性和財産性收入佔比超過42%。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