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園區規劃調查報告:科學規劃 新城典範

時間:2009-05-11 14:45   來源:蘇州日報

    迄今為止,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進程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必然是規劃,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 (2006年前是70平方公里)的版圖規劃,從零開始。這不是簡單的藍圖描繪,也不是隨意的意志構想,這需要綜合考量交通、商貿、生産、居住、景觀等各項城市功能,亦需要對每個細節的科學論證。這宏大的版圖規劃,其實與每一個園區人,與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來到過這裡的人都息息相關。


    所謂的“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在今天看來是那麼平實與自然,但放在15年前,對於處在探索十字路口的開發區建設來説絕對是處於領先地位的全新開發建設理念。


    在園區,所有的規劃師都能在規劃建設局內部的地理資訊系統平臺上參閱最新的城市規劃成果;公眾則可在因特網上查詢、下載園區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的成果。所有的規劃師都能通過園區規劃審批系統了解各建設項目的審批情況;公眾還可在一站式審批中心的電子報批系統了解所報工業項目的審批進展。


    十五年過去了,蘇州工業園區,這座依偎在古城東側的全新的城市,在這個從新加坡借鑒、傳承、創新而來的規劃建設理念的指導下走出了一條科學規劃、有序建設的典範之路。


    獨特性和多樣化並行


    1995年早期進入園區的企業三星半導體開工。三星眼中的園區是大規模土建和一張規劃整齊的圖紙,多年後三星當時的負責人發現園區所展現的面貌一如當初給他看的圖紙。


    園區開發之初,中新雙方互派專家借鑒新加坡和國際先進城市規劃建設經驗,共同制定了富有前瞻性和科學性的園區發展總體規劃,編制實施了300多項專業規劃,協調佈局了工業、交通、商貿、居住、景觀等各項城市功能,確立了“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的科學開發程式和“執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制度,保障了開發建設快速有序地推進。


    採訪中,規劃建設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園區發展的成就,離不開科學的城市規劃的指導。城市規劃關鍵在實施。園區的規劃是中新雙方專家共同策劃、編制的成果,規劃圍繞城市佈局緊湊、生態環境友好、資源與能源節約的新城建設目標,充分考慮後發趕超型的城市化路徑,遵循市場經濟的用地理念。在規劃之初就充分研究並力求適應國際産業分工發展的最新進展,因而採納了獨特(與上海的錯位)而多樣化(一區多園)的城市定位,並與周邊城鎮區相協調。


    在空間上,蘇州工業園區緊靠蘇州古城東部,形成一個和蘇州新區、蘇州古城組成的蘇州老城緊密聯繫、又具自身獨立特色的蘇州新城。


    在功能上,區別於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定位,蘇州工業園區定位為蘇州市現代化新城和蘇州市中央商務區,長三角地區的次級商務中心,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和文化創意産業中心之一。配合這一定位,園區積極創新理念,搭建創新載體,在區內佈置了高教園、科技園、物流園、資訊産業園、中小工業園、國際社區、中央商務商業文化區,形成了“一區多園”的格局。


    細分定位 配套完善


    “我對園區一無所知,以為一個工業園區就是工業、廠房,我也不懂技術、體驗,所以接到邀請時還稍有猶豫,但是來了以後真是大吃一驚,我已經找到了心目中最理想的城市模式——一個不大不小的地方。”著名學者易中天在參觀完園區後如是説。


    園區規劃高標準營造了良好的人居環境。根據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不同經濟和景觀價值,園區設置相應的用地類型和住宅類型。把圍繞金雞湖的高品質用地都用作生活性用途,不作工業招商之用。住宅用地規劃分為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三個層次,居住密度大體隨距湖越遠而越高,以使儘量多的住戶能夠享受湖景。


    園區就公共設施配套的規劃策略,是減少居住區內部零星商業,集約建設商業和其他居住區公共配套設施。商業設施按城市級、分區級、鄰里級三級配套,居住區以鄰里中心的方式集中設置社區主要的配套設施,集商業、文化、社區服務於一體,為社區居民提供綜合性、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務;工業區以綜合性便利中心的形式為外來務工人員設置集中的宿舍區和商業便利服務設施。


    園區對各種用地的內部設施進行細分,杜絕土地利用的無序。明確限定工廠內不建宿舍,保證住宅開發的市場秩序;限定工廠內的辦公、後勤面積比例和住宅用地內的商業面積比例,保證便利中心、鄰里中心、中央商貿區等城市公共商業設施的市場開發秩序;對高教區的大學校園要求進行開放式管理,同時為各個學校提供公共服務設施大配套。另外,蘇州工業園區從1994年啟動至今,農民的住宅就取消宅基地,實現了統一規劃下的新農村建設。


    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園區積極探索濱水地區的保護與綜合利用模式,實現其生態化、景觀化、公共化、商業化。記者了解到,在制定金雞湖環湖區域景觀規劃設計時,規劃師就明確環湖全部開放,以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本,讓公眾受益。在公共綠地的詳細設計中加入與大景觀協調的商業空間,既使市民在出行遊覽活動中産生的各種需求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也增加了公共綠地的經濟價值。


    鋻於園區土地資源有限,園區鼓勵住宅和商業、辦公建築形態向高空發展,工業區也在嘗試建設多層、疊加式標準廠房,這些舉措也是基於更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城市基礎設施容量。


    園區城市規劃的深度做到一般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與重點地區城市設計的全覆蓋。園區以城市設計直接指導土地拍賣,銜接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城市設計從建築、空間、交通、綠化、市政等多方面把規劃落實到地塊單體設計中去。使具體項目能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獲得擴大空間設計思路的依據,將視角延伸到一個更廣闊的層面,把開發的規模、尺度納入到城市整體的層面,取得與所在城市環境的協調。


    專項規劃的同步編制


    除了全覆蓋的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園區還制定了大量專項規劃。如地下空間利用規劃,城市形態風貌規劃、商業空間利用規劃、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等。


    在城市綜合交通規劃中,園區注重完善立體道路交通設施及公共交通規劃,深化公交規劃,研究地鐵、輕軌、計程車、公交車等出行比例,為蘇州工業園區今後實現立體交通網路系統及早規劃。在規劃中,鼓勵公交進住區,公交與鎮區商業、新鎮中心及住宅組團緊密結合,地下與地面、地上交通銜接,完善公交、商住、停車等設施配套,減少平交,加大暢通度。園區鼓勵在居住區、商業房、商住樓設計建造立體多層、高層停車庫,可不計容積率。嚴格控制主要道路兩側用地,形成良好的都市景觀帶,並有利預留立交的實施。


    十五年來,園區在精細規劃的引導下遵循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城市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成為國內協調發展最好、競爭力最強、經濟效益最佳的開發區之一。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