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交通管理髮展報告:現代裝備 打造暢通園區

時間:2009-05-11 14:40   來源:蘇州日報

 成立於1996年的蘇州工業園區交巡警大隊,是一支名副其實的高效率“戰鬥部隊”,全隊74名交警負責著園區288平方公里的交通安全保障。園區開發建設15年來,道路公里數在增長,行駛車輛在增長,唯一沒有增長的是交通死亡事故。創新、科學的管理辦法和細緻耐心的週到服務,成為了園區交巡警大隊保障“暢通園區”的法寶。


    現代裝備:高科技保障道路通暢


    如果説你的車一駛入園區範圍內就處在了園區交巡警大隊交警們的火眼金睛之下,你還別不相信。事實是,只要在交巡警大隊的監控系統中輸入車牌號碼,無論你從哪個方向駛入園區,車輛在園區的行駛軌跡都可以一目了然。交警們的火眼金睛,依靠的當然是現代高科技裝備。


    園區交巡警大隊大隊長朱強告訴記者,目前園區已經基本實現了道路監控系統的“三網合一”。出入園區通道的“路口監控”安裝了27套車輛牌照自動識別系統,只要進入園區被鎖定,就能難逃脫“電子眼”的監控。朱強自豪地説,目前園區交通肇事死亡事故逃逸車輛的找到率達到了95%以上。在朱強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了一張畫滿了圓點的園區地圖,朱強説,實現了“三網合一”後,園區的探頭監控已經做到了全覆蓋。他們現在要做的工作就是讓探頭的布點再細緻一些,讓交警監控的密度更高一些。


    據介紹,這些年,隨著園區經濟的發展,道路越建越多、越建越長,道路交通事故總數也隨之提高。朱強告訴記者,目前園區交巡警大隊轄區內道路總長度七百多公里,每平方公里內有2.4公里道路。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蘇州市1.1公里每平方公里的平均數字。而由於編制的限制,目前大隊的警力為74名。為了讓有限的警力適應目前的事故狀況,並且有效遏制事故數量,園區大隊專門成立了研發小組,開發了《道路交通事故四色預警檔案》、《園區交巡警大隊交通事故區域預警系統》。《交通事故四色預警檔案》將大隊處理的交通事故按照辦理過程分為四種顏色等級,在原有交通事故登記檔案的基礎上輸入電腦,以預警的方式提示辦理進度,提高了交通事故結案效率。《園區交巡警大隊交通事故區域預警系統》旨在通過對已經發生的交通事故進行區域頻率統計發現分佈規律,結合交通事故四項指標進行分析,達到主動預防交通事故的發生目的。


    據朱強介紹,對每天轄區內發生的事故進行統計分析已經成為了園區交巡警大隊的一項日常工作,也起到了預防事故發生的積極作用。


    科學創新:園區常常“快人一步”


    説到園區交巡警的科學創新,朱強説起來如數家珍,僅在他上任的幾年間,園區交巡警大隊就創造了多個創新的率先做法。


    其實這創新,還有點被“逼出來”的味道。朱強告訴記者,1996年園區交巡警大隊成立時,園區像模像樣的道路還只有一條現在改名為金雞湖路的幹道。交警也是從市區其他大隊抽調而來。而現在道路多了,管理服務也要加緊跟上才是。


    2004年,園區交巡警大隊設立了事故處理窗口規範。讓事故處理窗口成了一個特殊的“一站式服務中心”,為處理事故提供一條龍服務。 2005年8月,園區交巡警大隊與法院合作,把法庭搬進了大隊辦公樓,成了全省首家引進交通巡迴法庭的交巡警大隊。有了這個巡迴法庭,事故處理雙方就不用法院、交警兩頭跑,使交通事故處理效率大大提升。而這個做法也得到了更多地區的肯定而得到推廣。


    由於建立起了事故分析系統和制度,園區交巡警大隊發現園區交通事故40%發生在鄉鎮。於是2007年通過調研後就在人手緊缺的情況下開始籌建鄉鎮交巡警中隊。而隨後上級建立鄉鎮交巡警中隊的要求下達時,園區大隊已經完成了籌建工作,再次走在了全市之前。


    朱強告訴記者,創新往往來自於日常工作的細緻。在事故統計分析時園區交警們發現園區十字路口發生的事故即使有了監控探頭有時也很難確定事故雙方責任,原因就在於園區馬路比較寬闊,常常達到50到60米。這就造成了有些司機過十字路口時沒有闖紅燈,開到路中央信號燈卻變了,與其他方向來車發生事故。為此,園區交巡警大隊做了一個小小的改變:將一方紅綠燈延遲三秒,就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做法也得到了肯定並在其他路口較寬闊的地方得到了推廣。


    今年1月21日,順利獲得品質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成為了市區交巡警大隊首家獲得認證的單位。


    人性化服務:青年文明號的微笑


    園區交巡警大隊現代大道星明街崗位是黨員先鋒崗位,也是青年文明號。這個崗位目前擁有民警3人、輔警2人,成為了老百姓心目中的文明服務模範窗口。


    湖西中隊副中隊長許建由於出色的工作方法,被安排到這個崗位工作。由於現代大道星明街路口大,而且紅綠燈的相位比較多,行人和非機動車不遵守信號燈的情況比較嚴重,本著對情節輕微的交通違法行為,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許建對第一次發生違法行為的行人和非機動車都能進行教育並記下他們的姓名和工作單位,如下次再發生違法行為將依法對其進行處罰。這樣的管理方法下不僅大大改善了路口的交通面貌,而且贏得了群眾的支援和理解。


    園區的一位朋友曾這樣告訴園區交警:“我開車在現代大道星明街路口有兩次違章被警官抓住過,一次批評教育,一次堅持處罰,執法過程有理、有據、有節,而且因為是雨天,警官站在雨裏,讓我坐在車裏。雖然被罰,但心服口服,由衷敬佩。這樣的交警是人民放心的執法者,更代表了現代警察的形象。 ”


    在青年文明號的帶動下,人性化的文明服務,已經成為園區交警的一塊金字招牌。由於園區不僅有大量來自外地的駕駛員和遊客,還有許多來自國外的外商,結合自身公安交通管理的工作特點,園區交巡警大隊的幹警們在嚴格執法的同時積極開展便民服務。民警在崗亭配備了打氣筒、簡易修車工具、常用藥品、地圖和氣象指南,還專門為此學習了簡單的外語交流,為群眾和外地駕駛員提供方便和服務。


    民警還定期深入到周邊企業、學校、社區開展交通安全教育,普及交通法規,因人而導、因事而導,通過廣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交通安全宣傳工作,使轄區廣大交通參與者能夠自覺遵守交通秩序,全面提高自身的交通安全意識和法制意識。在創建“交通安全學校”活動中,民警積極組織星海學校學生開展“小黃帽”、“小交警”和“小手拉大手”活動。通過組織學生上交通安全課、觀看交通事故宣傳展版和道路交通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光碟,使學生們在血的教訓裏受到震憾,得到警醒,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從小養成良好的交通行為。


    支援建設:交通管理融入親商氛圍


    園區開發建設15年,區內聚集了大量企業。作為交通管理部門,園區交巡警大隊不可避免地也要與企業打交道,也自覺地成了園區親商服務氛圍的有機組成部分。


    朱強告訴記者,園區有固定的區域是禁止貨車通行的,但如果是區內企業有需要,只要申請,大隊是免費發放貨車通行證的。對於企業的需求,園區大隊從來都是很重視的。在聚集了大量外企的蘇虹路上,一般在企業門口的路面上都要裝上減速波以減緩進出車速避免事故的發生。而當安德魯公司提出減速波對於他們公司的大型運輸車輛來説有較大損傷且噪音較大時,園區交巡警大隊考察了實際情況,根據企業的需求和道路特點改變減速裝置並安裝了黃燈信號提醒過往車輛注意。朱強説這樣的例子在大隊的日常工作中不勝枚舉。園區的每所學校都有交通安全設施,針對聚集了外國學生的新加坡國際學校的37輛校車,園區交警們特地在周邊路段設崗以保證學校校車的安全。


    園區交巡警大隊還有一個慣例,就是定期向園區企業介紹園區交通狀況,進行交通安全宣傳。為此交警成了企業或行業聚會的常客。企業和行業協會也很樂意邀請他們來上上課。


    在日常工作中,交警們還常常對周邊和轄區的外商企業和重點企業定期走訪,及時了解和解決企業中有關運輸環節及車輛管理中的問題。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