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經濟發展報告:千億元GDP背後的數字

時間:2009-05-11 14:36   來源:蘇州日報

   1994年,古城郊區一片洼地農田,慢速緩行的工業發展,低起點的三産服務業,零數字的開工投産外企、進出口總額和房地産,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區打下了開發建設的第一根樁;


  2009年,古城東部一座花園新城,穩健前行的工業發展,日漸繁榮的三産服務業,124個開工投産的世界500強項目、624億美元年進出口規模和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的房地産樓盤,蘇州工業園區即將迎來成立十五週年的喜慶時刻。


  早在開發建設十週年的2004年,蘇州工業園區就以 “一天創造1個億的GDP,一天上繳1260萬元的財政收入,一天引進4000萬美元”的實力,證明了自己無愧於“國內開發速度最快、競爭力最強的開發區之一”的評價;2008年,“十四歲”的園區實現GDP1001.52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5.08億元,分別比開發之初增長了近100倍和300余倍,每人平均GDP接近德國平均水準。如今,園區更以“轉型”、“優化”、“創新”、“提升”為關鍵詞,全力打造“科技、生態、物流和服務外包四個示範區”,其堅持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帶出了一系列的亮點、重點數據,成為千億元GDP背後的強大支撐。

 

  高新集群立産業之基上億美元項目已達100家


  蘇州工業園區,歷來以歐美企業集聚、500強項目眾多、高新技術産業集群顯著,在全國開發區中名列前茅。這些也成為海內外投資者“扎堆”SIP的主導理由。即使在號稱“金融海嘯”狂掃全球的2008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全球經濟下行風險,蘇州工業園區仍保持了區域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4.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4.5%的增長,進出口總額、出口10%和9%的增長;新增註冊外資3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億美元。


  經濟外向度較高的蘇州工業園區在金融危機中雖受影響卻依然充滿自信,貼心服務、政策扶持、資金支援,幫助區內企業共渡難關。究其原因,為何園區逆境中仍有發展,危機下還能彰顯實力?這樣的信心和勇氣,與一直以來園區堅持全球定位,創新招商方式,強化“擇商選資”戰略,注重引進品質較高、抗風險能力較強的項目有著很大關係。截至目前,區內包括三星、日立、和艦等投資上億美元以上的企業共有100家,各類研發機構131家,金融及商務機構100余家,園區累計引進合同外資34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2億美元,註冊內資1345億元。


  園區倡導的“擇商選資”理念,將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基地型、旗艦型項目作為招商重點,瞄準世界500強及其關聯項目,引進位居産業核心地位的龍頭項目,帶動相關配套項目進駐。以整合電路産業為龍頭的光電、航空及汽車零部件産業如今已成為園區的優勢産業,整合電路形成了從IC設計、晶片製造到封裝測試的完整産業鏈,産值佔到全國IC産值的17.3%;光電顯示産業聚集了數百家原材料供應商,形成了由原材料、液晶面板到最終産品的完整産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以金龍客車為代表的大型客車、汽車零部件産能位居全國前列,園區已初步在整合電路、TFT-LCD、光電、軟體、動漫、精密機械、生物制藥等領域形成具有強勁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産業集群。


  轉型升級領變化之先科技三産新增比重超50%


  15年來,園區經濟發展以晚于其他國家級開發區近10年的時間差距,創造了目前據全國開發區綜合實力第二的發展奇跡。其緣由何在,自加壓力、永不滿足是推動,快人一步,先人一籌是關鍵。自2005年起實施的“産業升級”、“科技跨越”、“服務業倍增”三大行動計劃就是園區進入21世紀的大手筆,頗為典型。曾是製造業高地的蘇州工業園區,近年來注重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的協同發展,在轉型升級中實現了“美麗轉身”。 2009年又園區又提出“生態優化行動計劃”。至此,四大行動計劃將成為領跑園區前行的“四駕馬車”。


  近年來,根據經濟全球化新趨勢和産業轉移新變化,蘇州工業園區更加注重招商資源向科技項目、服務業項目、稅收型項目轉移,加快了從招商引資向擇商選資和招才引智的轉變。 2008年是園區實施轉型升級計劃以來的亮點之年。這一年,園區成功引進了全球最大的資訊管理軟體及服務供應商甲骨文、全美最大的綜合服務供應商WESCO、日本最大的服務外包企業大宇宙資訊、日本最大的生物研發外包EPS等一批知名外包項目,另在禾發科技、旺宏大陸總部、史賽克醫藥、龐巴迪運輸設備等一批優質項目上取得了突破,全年科技和三産項目佔新增外資項目的比重超過了50%,實現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産業産值1486億元、服務業增加值305.8億元、離岸外包産值3.2億美元,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工業總産值比重、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分別提高了0.8個和2.1個百分點。


  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園區始終保持了“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勇氣和魄力,無論是成立全國第一個保稅物流中心(B型)、第一家綜合保稅區,還是爭取第一個服務外包示範基地、第一塊服務外包稅收政策試點區域,園區的“先行先試”不僅為區內企業贏得了發展先機,也為各項新政的全國推廣提供了範例支援。1997年,園區成立唯亭海關監管點,成為全國首批試點的三家直通式陸路口岸之一;2000年,園區獲批成立出口加工區,成為全國首批試點的15個出口加工區之一;2002年,園區創新並獲批開通全國首個“SZV”空陸聯程快速通關模式;2004年,園區進行全國首家“海關保稅物流中心(B型)”試點;2007年,全國首家綜合保稅區在園區正式封關運作;2008年,“區港聯動”正式啟動,園區-太倉港的綠色通道被打通。2008年一年,園區外貿創下了歷史新紀錄,進出口總額超過620億美元,海關稅收入庫達61.2億元,同比增長22%。


  體制的創新是園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力,而新政策的試行又為園區發展提供了無限空間。“不做歪嘴和尚,念好試點政策這門經”是園區人對國家部委眾多期望“輕描淡寫”的解釋,其實這裡卻包含了創業者厚重的思考與探索。在國家四部委關於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的稅收試點政策出臺後,園區的服務外包産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建設了360萬平方米的功能載體,搭建了包括軟體評測中心在內的專業平臺,出臺了《關於促進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發展的若干意見》和暫行細則,設立了每年1億元的服務外包引導資金,引進了一批國內外知名外包項目。2008年,園區新增服務外包企業超過300家,累計總數超過600家,全年服務外包産值107億元,其中離岸外包産值3.2億美元,年增長率超過50%。


  和諧安居讓各方共用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漲5倍


  15年前,蘇州城東郊區,轄1鄉4鎮16萬農民,當地人以種植茭白、水芹、藕等水生蔬菜為生,年收入不過3000元;15年後,已建設成為東部新城的蘇州工業園區,轄區內農村居民在農村“三大合作”改革不斷深化、富民惠民工程深入推進的基礎上,每人平均年純收入超過了1.5萬元;全區在崗職工2008年的平均工資也比07年增長了13.9%;2008年,各鎮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長勢頭,動遷小區燃氣入戶改造全面完成,城鄉社保實現並軌,失地就業段農民全部納入公積金制度保障範圍,醫保標準率先提高到380元/人,居民全部實現劃卡就醫;全區三分之一以上的村(社區)年收入超2000萬元。


  地方經濟的發展,最終需要體現在人的發展上。城鄉居民安居樂業、和諧生活,充分享受到了園區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園區“以人為本”的理念,也始終貫穿在15年的開發建設過程中。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國家迴圈經濟示範區”,園區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已取得突出成效。目前,園區經濟總量超過全國2/3以上的地級市,單位COD、 SO2排放量為全國平均水準的1/18和1/40;區內的生態環境建設成果顯著,相繼建成了環金雞湖八大景觀工程、 10個生態公園和主幹路網綠色走廊,累計建成綠地面積3300多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5%,形成了“一環、三湖、四園、六帶、十二苑”的生態園林佈局框架,區域整體環境建成了ISO14000國家示範區,環境品質綜合指數達96.8,高於江蘇省小康社會環境品質綜合指數目標值16.8分。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