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和智慧引領學生進步 訪園區婁葑學校校長

時間:2009-05-11 12:41   來源:蘇州日報
  1999年建校的婁葑學校是蘇州工業園區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到今年整十年了。

  十年的變化很多,濃縮成一句話就是,一所普通的鄉村學校變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素質教育特色學校,近三年中考成績列全市前茅。

  無疑,這句話裏藏著很多故事。近日,記者走進婁葑學校,聆聽校長何志明質樸卻實在的辦學理念。也許,成功就源自這些樸素的道理。

  用愛和智慧引領學生進步

  婁葑學校收的都是地段生,生源沒得挑。再説句實在話,生源品質一般。但是,何志明的筆電上寫著這麼一句話:“站著評學生,沒有幾個是滿意的;蹲下看學生,個個都是可愛的,讓我們用愛和智慧引領學生進步。 ”

  非常有哲理的一句話。但是,説得再漂亮不如一個實在的行動。一年又一年,何志明和他的老師們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了如何用愛、如何用智慧去培養學生。

  何志明介紹説,在起步的5年中,他對任課老師在課堂教育中提要求時説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起點低、坡度緩、訓練密度大”。他解釋説,這是根據婁葑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出的一個“方子”,起點定得低一些,為的是所有學生都能輕鬆學;坡度緩一些,就是把大問題分成若干個小問題,為學生多設幾個臺階,這樣學起來難度就降低了;訓練密度大一些,就是多做多練,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

  這樣的課堂教育,何志明還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好比我們都帶著一群孩子去觀前街,有的學校老師是領頭的,一路往前走,儘管他也會不時回頭看看學生,敦促拉在後面的學生,但是走到觀前街,肯定有一兩個學生拉在最後面;不一樣的是,我們學校的老師是走在隊伍的最後一個,趕著學生往前走,走到路口,學生可能會不知方向而停下來,沒關係,我們就一起商量到底該往哪走,這樣最後到達觀前街可能會慢一些,但所有學生都能到達,因為老師始終在最後。

  除了智慧,婁葑學校對學生教育全過程都伴隨著愛,何志明把這種愛總結為“嚴在該嚴處,愛在細微處”。他解釋説,嚴師自然要嚴,這主要是指課堂教育,同時老師也要像母親一樣去愛學生,比如生活上,有些孩子早上到校很早,老師會問一句,早飯吃了嗎?衣服穿夠了嗎,冷不冷?當然,作為老師,愛更多地體現在對學生的鼓勵上。

  在婁葑學校,每月都要對學生評一次獎。何志明介紹説,這是受了一位學生家長的啟發,家長對他説,孩子從來沒有得過獎狀,能否給他發一次,鼓勵鼓勵他。和班主任溝通後,這個孩子在班級裏處於中下,各方面都不拔尖,很難給他什麼獎。何志明靈機一動,不能和別人比,那就和自己比,只要這次考得比上次好,就給他發個進步獎。沒想到,那個孩子拿到有史以來第一張獎狀後動力十足,進步一天比一天大,中考考取了市一中。“每次進步5-6分,就頒發一個進步獎,”何志明説,“後來就成了學校的常規做法,我還給老師佈置了任務,每個學期,每個學生都至少要拿到一次獎。 ”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鄉村學校的孩子如果成績很出色,很容易被認為是“死讀書”。但這很難和婁葑學校對上號,理由很簡單,也很有説服力:一,這裡的孩子個個會彈電子琴;二,早在2002年就每天下午3點半放孩子到操場上“野”半個小時。

  何志明介紹説,從1999年開始,婁葑學校就被國家教育部對外交流協會確定為“中澳音樂教育實驗項目”學校,率先把電子琴引進課堂,學生人手一台電子琴。可不要小看了小小電子琴的作用,它成了孩子學習音樂的“拐杖”,學生通過彈奏、耳聽、發音的思維聯動,手、口、耳並用,相互作用,不僅達到了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效率,對其他方面都有裨益。 2003年6月學校通過了國家教育部對外交流協會、澳大利亞教育部專家的階段性成果驗收,結果表明,婁葑學校學生對音樂知識和學習音樂的興趣和能力大大優於其他學校,全校70%左右的學生會熟練彈奏電子琴,100多位學生獲得電子琴考級證書。

  如今,實驗項目雖然告一段落,但電子琴卻在婁葑學校紮下了根。何志明表示,學音樂的孩子對美有自己的追求,“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幾年來學校沒有出現打架鬥毆抽煙喝酒賭博等不良現象。

  對於老師來説,學生在學校的這段時間是非常寶貴的,總是要用足在學習上。但是,從2002年起,每天下午3點半,何志明就強制性把孩子趕到操場上跳繩、踢毽、做運動。一開始有的老師不理解也不配合,繼續在教室上課,他就在廣播裏放音樂,讓老師上不成課,只能放孩子到外面玩。慢慢的,老師們發現,這玩掉的半個小時並沒有浪費,重新回到課堂的孩子學習勁頭明顯足了,效率自然也高了,勞逸結合自然能事半功倍。體育列入中考成績後,玩的半小時更是有了意外收穫,婁葑學校的孩子從來不需要突擊搞體育,諸如跳繩之類都是從小玩到大的,拿高分肯定沒問題。

  家長會有不一樣的開法

  學生成長的背後是老師辛勤的付出。十年來,婁葑學校的老師們是如何付出的,從一個不同尋常的家長會可以管窺。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無論多忙家長會總是要去的,但去了真能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嗎?不一定,從校領導講、班主任講、任課老師講,時間不短但家長最關心的自家孩子的情況卻聽不到多少,因為老師總是介紹全面、全班情況,不可能單個孩子點評。最後家長會結束,很多家長圍著班主任問自家孩子情況,一個接一個,老師忙得焦頭爛額,家長們等得無可奈何,有的等不及就先走了,所以這樣的家長會效果並不好。

  深有體會的何志明決定改革婁葑學校家長會的開法,讓家長來了就有收穫。

  怎麼個不一樣?記者看到了一張表格,包括各科成績、在校表現等,其中在校表現分項很多,有上課表現、作業訂正情況、與同學關係等。何志明解釋説,開會前先把老師填好的表格發給家長,讓家長心中有數,打上?的部分是需要和家長溝通的。 然後再講面上政策或情況。會後,家長們根據每個孩子具體情況和相關的任課老師交流,這樣就很有針對性。

  這樣做,家長是滿意了,老師的工作量卻是大大增加了,每個孩子的表格至少要填30多項內容。更可看出用心之處的是,各科成績並不是用具體數字表示,而是用上、中上、中、中下、下、差等相對模糊的概念表示。這主要是避免讓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分數,特別是過分計較幾分的得與失。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