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墅湖高教區啟示:高校科研成果産業化難在何處?

時間:2009-05-08 15:22   來源:文匯報

   蘇州獨墅湖高教區的探索與啟示

 

  近日,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馬明龍上任後第一次現場辦公會議就到了蘇州獨墅湖高教區,反映了對蘇州工業園區這一科教創新示範區的重視。以全新的體制和機制管理的高教區已引進9所國內外一流大學入區辦學,在校師生逾3萬。2006年以來,高教區由培養園區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的單一目標發展為積極探索推進産學研一體化,取得了初步成效。新校區坐落在高教區的蘇州大學,已成立11家高科技企業,科研成果産業化在江蘇高校中名列首位,贏得了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重視,私募基金願以16倍的價格收購蘇大維格數位光學有限公司部分股權,英國一家跨國公司也出到3倍的價格收購蘇州中核華東輻照有限公司部分股權。

  記者在採訪中深切感受到,蘇州獨墅湖高教區的探索和實踐,對分析目前高校絕大部分科研成果難以實現産業化的根本原因和“瓶頸”,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觀念轉變不到位是根本原因

  江蘇蘇大投資公司董事長倪均強認為,高校絕大部分科研成果難以實現産業化,根本原因是高校領導、智慧財産權創新團隊、投資者三個方面觀念轉變均沒到位。

  與地方和企業領導相比,許多高校領導適應市場經濟的觀念是滯後的,與地方領導的共同語言不多,作為投資方的一些企業只願與科研創新團隊合作而不願與高校合作。有些高校擔心教授搞企業會影響教學與科研,也有些高校過分強調科研成果産業化中的學校與院係權益。倪均強認為,高校科研成果産業化,只會促進學科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的品質。蘇大維格數位光學有限公司董事長、博士生導師陳林森,參與9個博士點建設,大多是第一帶頭人,申報成功4個博士點,成為蘇大歷史上參與博士點建設最多的博導。據悉,為了調動科研創新團隊科研成果産業化的積極性,已有高校打破了國家有關部門49%獎勵的上限,獎勵比例最高達到70%。蘇州大學根據不同項目,學校獲適當權益,並在産業化中要求科研創新團隊尤其是帶頭人,必須投入一部分資金以增強責任性。

  在科技創新的時代,企業也需要轉變觀念。實驗室中的科研成果,形成産業化,在市場定位準確的前提下,需要經過“中試”,包括全新的工藝、設備、生産管理人員的全新培養和産品經用戶試用後的不斷修正完善、新産品的市場逐步接受,這個過程達數年時間。而企業往往急功近利,難以承受數年投資不能産生效益的預期。

  現在高校教授們對科研成果的産業化熱情比較高,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必須對自己的科研成果價值有一個恰當的估計,不能漫天要價,更要對市場方向有正確的把握,才能與投資方找到共同語言。

  “中試”投資成“瓶頸”

  蘇州獨墅湖高教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陳龍博士認為,高校的實驗室一般偏基礎研究,對科研成果轉化為産業化的“中試”重視和投入不夠。一般企業只希望科研成果很快産生經濟效益,很少願承受“中試”的投入,缺少對新産品不斷完善過程的時間耐心,導致科研成果與企業簽約的多,而合作成功的少,企業往往簡單得出科研成果不成熟的結論。“中試”投資的缺失,使得大量有很好市場前景的科研成果難以産業化。

  蘇州獨墅湖高教區管理辦公室是高教區的管理機構,同時以蘇州工業園區教育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的身份聚管理者與投資方于一身。管理辦公室為入駐的高校教師創造優美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以待遇留人,更注重以事業留人。2006年以來,高教區建設了多個“中試”實驗室,幫助入駐高校教師轉化科研成果,除為本地相關企業提供科技服務外,一年半時間已成功孵化出5家産業化企業。但高教區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打造公益性平臺,“中試”投資的市場化機制還需不斷探索和完善。

  現在,各級政府對科技經費的安排越來越多,但主要用於建設各類科技創新平臺、扶持科技創新項目。陳龍博士認為,政府要不斷優化科技經費的投入體系,著力解決高校與企業都難為的“瓶頸”,有效地推進科技成果的産業化。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