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科學的魅力 蘇州工業園區14年實踐的啟示

時間:2009-05-08 15:1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9月11日電 (焦然 李燦) 14年前,這裡只是蘇州東郊的5個落後鄉鎮。今天,這座名叫“蘇州工業園區”的新城,每人平均GDP與新加坡相近,體制新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標誌之一。

  “蘇州工業園區的崛起,充分展示了科學發展的魅力!”蘇州工業園區工委書記馬明龍自豪地對記者説。

   鄧小平倡議,李光耀響應,中新兩國政府合力推動。國際一流的規劃,保證了可持續發展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提出“借鑒新加坡經驗”。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積極響應,向中國國務院提出了《關於與中國分享管理軟體的建議》。兩國政府協商決定,借鑒新加坡城市建設和公共管理經驗,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

  1994年5月,蘇州工業園區項目在蘇州古城東側金雞湖邊正式啟動。14年間,這裡的經濟總量年均增長超過30%。2007年GDP已達836億元,比開發前增長73倍;每人平均GDP達3.6萬美元,已與新加坡相當。

  為何發展速度如此之快?馬明龍説,最重要的一點是園區在中央指導下,結合中國國情,借鑒新加坡的先進經驗,種種做法,都與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相符合。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之後,他們信心倍增,堅決落實,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馬明龍認為,園區“最值錢的”就是在新加坡指導下編制的規劃,正是這個規劃,保證了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這套規劃的最大特點是超前,它要求先規劃、後建設,先建地下、後建地上,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比如,規劃要求污水100%截流,而當時“國家環保模範城”也只要求污水50%截流。當時一般城市基礎設施要求水、電、路“三通”,而這裡卻要求道路、供電、供水、排水、排污、燃氣、供熱、通訊、有線電視“九通”。

  這套規劃的另一個特點是合理。比如道路規劃,商業區居於中心地帶,其兩側向外依次是居住區和工業區。工業區運輸量大,重型車輛多,就遠離商業區而緊靠園區週邊的交通幹線,這樣,去工業區和商業區的人流、車流自然分開,互不干擾。

  花了3000多萬元規劃費,但他們並不覺得昂貴,因為它為投資者營造了可預見、避免盲目性、低風險的投資環境,十幾年幾乎沒有改動,成了吸引投資者的“法寶”。

  接踵而來的3000多家外資企業、247億美元外商投資,11000多家內資企業、1156億元國內投資,為這個國際一流的規劃提供了注解。

  在金雞湖邊搞經濟,在獨墅湖畔讀書,在陽澄湖濱養生……協調發展,方能“又好又快”

  雖然名叫“工業園區”,可是工業用地只佔蘇州工業園區的25%。在經濟取得非凡業績的同時,這裡的社會事業、生態建設成就同樣令人讚嘆。

  這些年,標準廠房、外商投資之類的話題在園區已不時髦。隨著中央商務區、科教創新區、生態旅遊度假區的建成,“在金雞湖邊搞經濟,在獨墅湖畔讀書,在陽澄湖濱養生”的説法卻流行了起來。當地人喜歡帶客人參觀美輪美奐的“蘇州鳥巢”、古色古香的李公堤、重元寺……

  位於金雞湖畔、造型頗似北京的“鳥巢”、設施先進的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是園區文化事業的象徵。去年10月27日,在這個由法國大師保羅安德魯設計的建築群裏,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晚會隆重舉行,它已被確定為金雞獎的永久頒獎地。

  園區開發之前,這裡的教育很落後,有的學校幾個年級在同一教室上課。如今,園區不僅基礎教育水準大幅提高,中考平均分從低於全市60幾分猛增到高於全市30多分,還有中國科大、英國利物浦大學等一批國內外著名高校在此建立本科分校、研究生院。目前園區大專以上學歷人口已佔28.42%,中專以上已佔73.87%。

  “親商,親民,親環境”。園區在千方百計為投資者服務的同時,也高度重視本地居民的利益。5萬多農村富餘勞動力已經轉化為具有就業創業技能的新型市民。2007年,區內農民每人平均收入達到13489元,是1994年的4.5倍。由於建立了“污染禁入—生態緩衝—雨污截流—集中供熱—垃圾處理”五道防線,園區始終遠離環境污染,目前萬元GDP的COD、SO2排放量分別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1/18和1/40。

  早在十幾年前,園區就借鑒新加坡公積金政策,已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目前企業參保率為100%。“公積金政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它為園區留住了大批人才。這也説明,注重協調發展,就沒有短腿,這是園區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原因。”馬明龍對記者説。

   政治文明與物質、精神、社會文明全面發展。精簡高效的“小政府”,闖出法制化管理的新路徑

  1994年2月,國務院下達的《關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中,同意園區自主地、有選擇地借鑒新加坡經驗,並明確提出“不要求園區內設機構同上級機構對口設置”,為園區在建設物質、精神、社會文明之外,探索政治文明提供了寶貴的空間。

  14年來,園區累計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學習、培訓,結合中國國情,借鑒新加坡等先進國家管理經濟、社會的經驗,並在新加坡的幫助下,編制、實施了80余項新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在全新理念的支援下,新舊體制的矛盾被不斷化解,一個精簡、統一、高效、管理法制化且政企分離的服務型政府模式形成了。

  園區的管委會是一個典型的“小政府”,只有300來人,不到一般縣區級機關的1/3。34人的經發局,就要向上對口經委、發改委、外經貿局、品質監督局、物價局、海關、商檢、外匯管理8個部門;社會事業局只有18人,卻要對口22個部門。

  人少事多,工作品質靠什麼保證?園區原總規劃師時匡告訴記者,靠制度———內容明確、詳細,領導無權干涉的制度。如園區規劃局,雖然參與規劃管理的人員不到一般城市規劃局的1/4,但由於規劃做得十分精細,開發建設中遇到的有關規劃的大多數問題,不論涉及城市建設規劃,還是工程品質、環境保護,在規劃文件中都能找到現成的答案。行不行,依法辦事即可,非常容易操作。文件本身就代替了一般規劃局85%的工作量。

  在有的地方,“一站式服務中心”只是個“收發室”,在服務窗口接收了客戶的資料,還要轉送到相關部門研究後才能答覆。而園區則不然,事情能不能辦,窗口辦事人員可以説了算,因為規章制度健全,他們熟悉政策,而且領導不能干涉。

  14年來,蘇州工業園區為人們奉獻的精彩,還有很多……

  一代偉人鄧小平的指引,中新兩國政府的大力支援,歷史的機遇,先行者們的銳意開拓,使蘇州工業園區有幸率先踐行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理念。他們的成功,預示著中國的未來必將更加輝煌。因為在今天,科學發展觀的燦爛陽光已經普照中國大地。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