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蘇州工業園區自主借鑒學無止境

時間:2009-05-08 15:18   來源:光明日報
  與中國其他改革開放板塊不同,蘇州工業園區建立之初,就被賦予學習借鑒的重任。在學習、借鑒、消化新加坡經驗過程中,園區不僅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更是中新兩國合作的成功範例。

  “自主借鑒是基本準則”

  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馬明龍認為,“自主借鑒”,基礎是借鑒,這就要求我們大膽吸收人類一切先進文明成果;“自主借鑒”,本質是自主,這就要求我們在吸收借鑒先進文明成果過程中,要緊密結合中國國情,敢於消化、敢於創新。

  1994年2月26日,中新兩國政府簽署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協議不僅包括了中新雙方在園區進行基礎設施和項目等硬體的合作開發內容,還包括了中國政府同意在園區自主地、有選擇地借鑒學習新加坡經濟和公共管理經驗的內容。從此,“自主借鑒”這一具有創造性含義的歷史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到了園區人肩上。

  14年來,園區累計組織88批1360人次赴新加坡培訓,全方位學習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外商投資、客戶服務、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知識。經我國各級政府批准,有80項新管理辦法在園區試行。

  自主借鑒催生了蘇州工業園區四大公共服務特色:高效服務,“小政府大社會”,凡是能交給仲介機構交給社會辦的,都要交出去;透明服務,辦事全程公開;公平服務,對所有投資商一視同仁;規範服務,力爭在法律範疇內為所有企業和個人創造更有利於公平競爭的良好條件。四大特色,創出了園區的體制優勢,也創出了競爭力。

  園區借鑒工作得到廣泛關注,14年中全國先後有30多萬人前來考察。一項項嫁接的成果從這塊“試驗田”傳播到四面八方。

  “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楊知評告訴記者:“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園區開發之初,就借鑒新加坡和國際先進城市規劃建設經驗,編制完成富有前瞻性和科學性的總體發展規劃,並先後制定300余項專業規劃。

  在園區,有一個十分知名的詞彙:“兩先兩後”。其精確含義是“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14年前,園區以3600萬元的高價,聘請中新雙方專家編制了園區總體規劃,合理佈局了工業、商業、人口、交通、景觀等各項城市功能,並設定了依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制度。在許多外商眼裏,園區最值得稱道的就是14年開發建設與14年前的規劃一模一樣,這種可預見的、低風險的投資環境,有效保護了所有投資者的利益。

  14年來,只要這張圖紙上的線條和色塊仍然符合現實要求,那麼,這些線條和色塊就仍然具有法律的效力,任你是誰也不能改動。正是這些“圖上法官”的威嚴,使得園區開發14年中,各種生産要素和社會資源的配置始終井井有條,看似天價的3600萬元規劃設計費換來的是最大的節約效應。

  在園區,還有一句話,叫做“需求未到,基礎設施先行”。在地面建設啟動之前,園區的地下工程早已準備就緒,水、電、氣、熱、排水、排污、通訊、有線電視等八條管線隨著道路工程一次性深埋地下,隨便翻開哪一條綠化帶、人行道,你都可以看到地下管線早以虛席以待。

  學習永無止境

  去年7月舉行的第九次中新協調理事會,對蘇州工業園區提出了建成“生態、科技、物流、服務外包”四個示範區的新要求。馬明龍告訴記者,四個示範區建設,成為園區進一步學習先進經驗、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抓手。

  細數一年來園區在示範區建設上所取得的成績,園區人“學無止境”的精神一以貫之。

  獲評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稱號。在中新科技城,記者看到,這個處處體現了“綠色節能環保”理念的高科技智慧小區,是整個園區的縮影和未來發展方向。

  “國家奈米技術國際創新園”將成為我國最大的奈米技術研發與産業化基地。8月28日,一家專業生産納微米小球的企業在創新園正式投産,其首席科學家江必旺博士手中,握著好幾項填補國內空白的先進技術。創新園掛牌僅10個月,其核心區域生物奈米科技園入駐的企業數量就從20多家增至80多家。

  海港“搬”到家門口,海陸空結合物流更順暢。蘇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業務部總經理吳雪瑾介紹,2008年,園區虛擬海港全面開通。蘇州這個沒有機場,遠出境口的內陸城市,機場和港口都主動地“送”到了家門口,原先需要兩天的流程,現在僅需4小時。

  服務外包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4%。設在園區勝浦的中國電信呼叫中心基地,分兩期規劃1萬多個座席。園區勝浦招商中心主任董蕾表示,基地主要為服務業、製造業、金融業和政府部門提供集中式、專業化、低成本、高水準的客戶諮詢、售後服務等。今年上半年,園區服務外包營業收入56億元,預計全年收入超過100億元。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