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創新,蘇州工業園區的成長之基

時間:2009-05-08 15:17   來源:經濟日報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的重要合作項目,開發建設14年來,始終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達30%左右,累計上交各類稅收超700億元,創造就業崗位51萬個,城鎮職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超過3.3萬元和1.35萬元,率先全面達到江蘇省高水準小康考核指標,綜合發展指數在國家級開發區中名列前茅。

  “蘇州工業園區通過學習借鑒新加坡經驗,積極開展先行先試探索,大膽創新體制機制,在親商服務、物流通關、科技創新、生態環保等領域創造多個全國‘第一’和‘惟一’,很好地發揮了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功能。”蘇州市委書記王榮説。

  “蘇州工業園區已成為江蘇省、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03年園區經濟規模達到了開發之初蘇州全市的水準,相當於10年再造了一個新蘇州。目前,園區以佔蘇州市4%的土地和人口、7%的工業用電量以及1%的二氧化硫排放量、2%的COD排放量,創造了全市15%的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産投資,25%的註冊外資、到賬外資和進出口總額。”談及園區,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工委書記馬明龍如數家珍。

  今年以來,蘇州工業園區幹部群眾爭當科學發展的排頭兵,較好地實現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社會平安和諧穩定。1—8月,全區共實現工業總産值2050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68.2億元,分別增長22%和28.2%,全年GDP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有望分別達到千億元和百億元。

  大膽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體現在園區發展的各個方面。

  ————在園區規劃階段,首推“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的科學程式。園區規劃建設局秦筱靖局長認為,科學超前、先進合理的規劃,已成為園區促進資源整合、凝聚開發合力、保障開發水準、增強開發區持續競爭力的基礎和前提。

  ————堅持全球定位,創新招商方式,不斷促進産業優化升級。園區倡導擇商選資理念,將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基地型、旗艦型項目作為招商重點。近年來,根據經濟全球化新趨勢和産業轉移新變化,園區更加注重招商資源向科技項目、服務業項目、稅收型項目轉移,加快從招商引資向擇商選資和招才引智轉變。現在,已有77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22個項目,全區投資上億美元項目95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6個,歐美項目佔比達49%。並在IC、TFT—LCD、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産業集群。

  ————積極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創新活力顯著增強。園區研發投入佔GDP比重每年提高0.5個百分點,達3.4%,專利申請在前兩年翻番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又增長75%,其中發明專利佔比達57%。國際科技園、生物奈米園、創意産業園、中新生態科技城、獨墅湖高教區等創新載體建設集群推進,總面積達300萬平方米,其中建成面積150萬平方米,形成了國家電子資訊産業基地等9大國家級創新基地。園區建成了IC設計、軟體評測、生物醫藥、動漫影視等10大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集聚各類創投機構達52家,創投資金規模超160億元,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風險創投、産業投資、融資擔保資金扶持體系。有了梧桐樹,引來了金鳳凰。目前,園區已擁有各類研發機構116個、高新技術企業384家,100余項國家級科技攻關項目在區內實施,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均以每年50%以上速度增長。

  ————創新體制機制,不斷營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園區在管理模式上堅持精簡、統一、高效原則,整合歸併政府職能,減少管理層次,堅持授權管理與授權開發分開,重視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高管理效率。所有公務人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分期、分批赴新加坡培訓,並實行績能考核、末位淘汰和動態管理。蘇州工業園區累計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學習培訓,先後編制實施了80余項新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

  園區建立全過程、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務企業體系。一是建立以“一站式服務”為核心的公共服務平臺。二是創新建立了更符合園區發展實際的新型海關監管體系。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保稅監管場所,首創電子報關和空陸聯程通關模式,設立虛擬國際空港功能,進出口貨物可直接在園區一次性辦理通關手續,形成在國內、國際領先的海關監管機制。據蘇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總裁陸志剛介紹,今年以來,綜合保稅區累計監管貨值289億美元,同比增長23%。三是建立無處不在、無微不至的服務企業機制,形成公開、公正、公平和透明規範的市場競爭環境。

  高起點、不斷創新的發展路徑,使蘇州工業園區的轉型發展初顯成效。如今,先進産業高度集聚,經濟結構明顯優化,園區大力實施製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科技跨越三大計劃,積極推進“騰籠換鳳”、“優二進三”、“退低進高”工程,連續三年新增科技項目與服務業項目超過製造業項目,近兩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和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工業總産值比重每年提高約2個百分點,去年分別達到28.4%和60%。

  蘇州工業園區國際知名品牌服務業項目日益增加,形成了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基地、綜合保稅區等一批新的功能亮點。園區的發展品質持續提高,萬元GDP能耗0.36噸標準煤,萬元GDP的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1/18和1/40,資源集約、生態環保等走在了全國開發區的前列。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