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學者:弘揚中華文化須推動全民文化自覺

時間:2011-04-06 14:25   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介休4月1日電 (記者 黃少華 張恩)多位兩岸專家學者1日就進一步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內涵的重要價值認識,對傳統文化在全球化、現代化背景下的境遇進行解析,併為加強兩岸文化交流,為推動傳統節日和中華文化復興發表真知灼見。

  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暨第四屆中國介休清明(寒食)文化節1日在寒食清明文化發源地山西介休市綿山舉行。

  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認為,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文化融入了民族的精神、道德的準則、終極的價值觀和獨一無二的審美。當今,經濟全球化,文化的走向相反應該是本土的、多樣的。中國的成千上萬知識分子在第一線默默為民族做事,這就是文化人的精神。

  他説,世界上還沒其他一個國家為了過節,1億2千萬人非要回家過年,這是真正文化的力量。節日文化主要展現了人之間,以及人和大自然的親和。文化是人帶出去的,只要外國人到唐人街和中國人過一次春節,他就知道中國人所追求的是家庭的團圓、和諧,人之間美好的感情,人對人的誠實和忠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就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形象。

  他提到,節日文化到了今天,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國家的文化自覺必須轉化為全民的文化自覺,社會文明才能進步,但目前很多文化遺産包括節日文化,還停留在政府和專家層面,沒有真正進入老百姓生活,這是他很憂慮的。

  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著名作家和文藝評論家王石就節日文化提出“節外三想”:一是中外之想,文化的存在是多元多樣並存,而作為文化傳統,更具有歷史的穩定性,不因改朝換代而變更,也不因社會制度轉變而轉變,應以一種和諧的、博大的胸襟去看待傳統節日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二是古今之想,散繁就簡,是歷史的選擇,留下最重要的東西,一些流俗節日的消亡失傳是正常現象,不必費很大力氣複製或復古;三是文經之想,不是所有文化現象都有産業性。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許端容從臺灣學人的眼光,認為文化是流動和變異,背後動力是民眾實際的需要。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則用文化如水,強調對文化自身發展規律的尊重,認為民族文化現象中蘊含的理念是永恒的,是軟實力。所以應該對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民族文化遺産要倍加珍惜。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術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則比較了開封清明文化與介休清明文化,認為自從將清明、端午、中秋列為法定節假日以來,以傳統文化作為依託的假日經濟成為區域性文化産業發展的熱點,新的亮點。只要充分尊重歷史文化的區域性差別,尊重假日經濟開發的客觀規律,就能大力促進各地清明假日經濟健康發展。

  香港城市大學副院長劉煥儀以《寒食清明習俗現代化進程回顧與反思》為題發表演講,認為清明節的意義除了上墳祭祀之外,有慎終追遠的意義,但比較煩瑣的祭祀儀式和掃墓習俗可以減少,也可現代化,加進寒食概念,這樣可以減少空氣污染、山火機會,和紙張物資浪費,同時飲食力求從簡,腸胃可略微休息,為下一代積福。

  臺灣高雄市觀光休閒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正光表示,以元宵節臺灣四大節慶活動“南蜂炮北天燈東寒單西旁龍”為例,指出其意義在於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保存與發揚傳統及地方文化,使廣大的人民欣賞到文化的內涵;節慶活動過程貫穿了社會教育活動意義,促進了人際溝通,加強了族群融合;有計劃引導各地多彩多姿的節慶活動,提升其內容與品位,並配合全方位觀光資源的開發和整合,可以創造豐富的區域性特色,強化觀光形象等。

  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夏挽群和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秘書長曾正宗分別主持了研討會的上下半場。他們認為,專家學者們以謹慎的學識和對社會文化的負責精神,以及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在廣闊視野裏多角度多層次論述了對於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中華文化保護與弘揚的深刻思考,學術話題廣泛。(完)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