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文化看綿山

時間:2011-04-06 14:5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綿山介子推母子像

  伴著春風春雨,隨著柳綠花紅,清明節就要來臨了。這個有著2640多年曆史和厚重深遠內涵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和國家法定假日。

  而山西介休綿山,這個過去只藏在地理書一角和歷史書註釋裏的地名,也由於它是寒食清明文化肇始之地,知名度迅速獲得提升,日益向海內外展現出自己風物絕佳、氣象萬千的真面目。

  過去三年清明前後,中央文明辦、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西省政府三度在綿山聯合舉辦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節高層論壇,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暢談清明文化。介休也被授予“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綿山被授予“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據悉,今年清明前後,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暨第四屆“我們的節日 清明”文化節又將在這裡舉行。

  寒食清明文化緣于介休綿山

  要清楚清明節的起源,必須先從寒食節説起。寒食節,因紀念春秋時期忠孝節義名臣介子推而設,它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比端午節早200年曆史。

  自東漢周斐《汝南先賢傳》始,就明確記載民間已將介子推故事與禁火習俗相提並論。其曰:“介子推以三月三日自燔,後成禁火之俗。”西晉孫楚《北堂書鈔祭介子推文》曰:“至三月清明,斷火寒食,其至先後一月。”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人,一度追隨晉獻公的公子重耳流亡他鄉,在外19年。其間,介子推在重耳餓極之時,悄悄割下自己的股肉給重耳充饑,重耳知後感動莫名。後來,重耳終於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卻在封賞群臣時,落下了介子推。功不言祿、潔身自好的介子推偕母出走,隱居介休綿山山中。晉文公悔悟後上綿山尋訪,求之不出,無奈之中放火燒山,想逼他偕母出山。但是狐偃、趙衰這兩個也曾經隨重耳逃亡的大臣,自知自己的功勞比不上介子推,暗中使人四面舉火,最終將介子推母子燒死在綿山上。晉文公追悔莫及。此事《左傳》有載。屈原在其《九章惜往日》中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自此以後,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雅士都留有詩文歌吟介子推。現今介休綿山上,還有大量傳説、遺址、碑刻、詩文,紀念與緬懷介子推。綿山現有介公墓、思煙臺、哀號坡、介神廟、子母柏、足下亭、白鴉山、大小燒林、忌坂、魚龜(于歸)山、介公草廬、避火洞、懾身岩等歷史遺跡。

  據傳介子推母子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悲痛欲絕,於是將燒焦的樹榦做成木屐,“朝夕相隨,終身不離。”第二年還孝服登山祭奠介子推,見柳樹死而復生,綠枝千條,於是折柳枝戴于頭上,並賜該柳樹為“清明柳”,定清明為清明節。同時還下令晉國官民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只吃冷食,禁火寒食於是相沿成習。

  作為晉文公封給介子推的祭田,綿山上有介子推的敕葬陵墓,漢代人視介子推為介神,在介山為介子推建造了寺廟。介山首先引發寒食風俗,《新論》、《後漢書》、《縣誌》、《府志》、《通志》都有大量記載。介休綿山記載介子推和清明節相關碑碣較早的有西元732年立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北宋鹹平五年(西元1002年)由綿山沙門十二寺院共立的《大宋國抱腹山回鑾寺及諸寺院靈境之碑》等。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