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情概況

時間:2011-04-06 15:28   來源:百度知道

  山西地圖

  山西(Shanxi)位於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裏山河”。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全省總面積156579平方公里,2008年總人口3410萬人,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晉城等11個地級市,共 85個縣,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市府東街。

  

中文名稱: 山西省
外文名稱: Shanxi Province
別名: 三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北
下轄地區: 長治、臨汾、運城等
政府駐地: 太原市
地理位置: 太行山以西,黃河以東
面積: 156579平方公里
人口: 人口3410萬人

  方言: 晉語、中原官話

  氣候條件: 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大同雲岡石窟、平遙古城、忻州五台山、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主要民族: 漢族

  簡稱:

 

  山西人文資源方面也非常豐富,將挖掘豐富的人文資源,打造八大文化品牌,即:華夏之根、黃河之魂、佛教聖地、晉商家園、邊塞風情、關聖故里、古建瑰寶、太行神韻。

  【世界文化遺産】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涌現出一批風景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太行山大峽谷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五台山、恒山、黃 河壺口瀑布、北武當山、五老峰雲岡石窟/懸空寺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大同火山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批共271處,數量居全國第一。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新絳、代縣(第三批)、太原市(2011年3月17日)[1]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五批共30個,數量居全國第一。

  中國紅色旅遊聖地

  山西擁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百團大戰總指揮部磚壁舊址,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黃崖洞兵工廠舊址,左權將軍烈士陵園,抗日軍政大學總校蟠龍舊址,山西大同煤峪口萬人坑,劉胡蘭紀念館等紅色旅遊聖地。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第一批: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

  第二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

  第三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四批: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村

  第五批:天鎮縣新平堡鎮、陽城縣潤城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

  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

  第三批:山西省平遙縣岳壁鄉梁村、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

  第四批: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村、山西省臨縣磧口鎮李家山村 、山西省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山西省沁水縣嘉峰鎮竇莊村、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上莊村

  第五批:晉源區店頭村、陽泉市大陽泉村、澤州縣西黃石村、高平市蘇莊村、沁水縣湘峪村、寧武縣王化溝村、太谷縣北洸村、靈石縣冷泉村、萬榮縣閻景村、新絳縣光村

  【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孟門鎮、磧口鎮、杏花村鎮

  【著名關隘】娘子關、孟門關、雁門關、殺虎口、金鎖關、風陵渡、平型關

    汽車牌照

  太原市(晉A) 大同市(晉B) 陽泉市(晉C) 長治市(晉D) 晉城市(晉E) 朔州市(晉F) 忻州市(晉H) 呂梁市(晉J) 晉中市(晉K) 臨汾市(晉L)運城市(晉M)省政府車牌號(晉AV) 公安部門行政用車(晉O)行政區劃  

  山西(3張)

  截止2009年底,山西省內轄11個地級市,23個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小店區迎澤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古交市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 礦區 南郊區 新榮區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左雲縣大同縣(大同市新的市轄區行政區劃重新分為平城區、口泉區、禦東區和新榮區)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平定縣盂縣

  長治市:城區 郊區 潞城市長治縣襄垣縣屯留縣平順縣黎城縣壺關縣長子縣武鄉縣沁縣沁源縣

  晉城市:城區 澤州縣高平市陽城縣陵川縣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平魯區山陰縣應縣右玉縣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介休市太谷縣祁縣 平遙縣靈石縣壽陽縣昔陽縣和順縣左權縣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永濟市河津市芮城縣臨猗縣萬榮縣新絳縣稷山縣聞喜縣夏縣絳 縣平陸縣垣曲縣

  忻州市:忻府區原平市定襄縣五台縣代縣 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

  臨汾市:堯都區侯馬市霍州市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鄉寧縣蒲縣大寧縣永和縣隰縣汾西縣

  呂梁市:離石區孝義市汾陽市文水縣中陽縣興縣臨縣方山縣柳林縣嵐縣交口縣交城縣石樓縣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

  地形地貌  山西地形較為複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臺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高點為五台山的北臺葉鬥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境界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與陜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山西是一個夾峙在黃河中游峽谷和太行山之間的高原地帶。山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70% 以上。以山西平面地圖看,是一個斜長方形,由東北斜向西南,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從地形看,是一個由許多複雜山脈構成的高臺地。

  山西境內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侯、臨汾、運城、長治盆地此外,東部還散佈著陽泉、壽陽、襄垣、黎城、晉城等小盆地.

  主要山脈  山西,山脈很多。山脈延綿起伏,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雄險巍峨。大部分為山區和丘陵。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亙北嶽恒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五台山主峰葉鬥峰海拔3058米,為華北最高峰。中部由北而南分佈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長治和運城等盆地。

  主要河流  山西境內河流很多,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幹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注入黃河的河流有沁河、涑水河、汾河。汾河縱貫全省.是省內的主要河流,它發源於寧武縣,全長761公里.是僅次於渭河的黃河第二大支流。桑幹河、滹沱河、漳河也發源於山西,匯入海河水系。母親河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黃河流經晉陜峽谷,在吉縣壺口一帶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瀉,形成壯觀的壺口瀑布。

  氣候特點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山西省,屬於中溫帶和暖溫帶季風氣侯區,即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為400到650毫米。 山西地形複雜,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暖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異和垂直差異較大。山西地形多樣,高差懸殊,因而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阻隔,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佈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自然資源  山西省現有耕地553876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高粱、玉米、豆類和薯類;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葉、甜菜、胡麻、油菜籽等。大同、太原、忻州、臨汾和運城等盆地是山西省的主要農作區。近些年,雁門關外生態養殖畜牧業也發展很快,以奶牛養殖為主。

  山西省礦産資源十分豐富,其中以煤、鋁土、鐵等為最。煤炭資源得天獨厚,分佈在全省90多個縣(市、區)內。工業以能源、冶金為主,輕工業相對薄弱。歷史文化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西元前403年韓康子和魏桓子與趙襄子三國分晉,從晉分出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後唐 、後晉 、後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 ,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于太原,後改為承宣佈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産。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説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省會城市太原,被譽為“龍脈”所在地,向來乃兵家必爭之地,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鬥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白袍將軍薛仁貴,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張遼,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製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被嘉靖帝譽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十大名將中的徐向前、傅作義等。山西,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歷史遺跡  早在180萬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就在晉南芮城大(黃)河拐彎處的一個叫西侯度的地方,點燃了人類歷史上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把火,從此,開啟了一個偉大民族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同位於晉南的襄汾,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丁村人”遺址、陶寺夏代遺址,馳名中外。侯馬的春秋晉城遺址,展示了春秋霸主晉國都城的輝煌雄偉。另外尚有漢末黃巾軍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壘;以及史威村金代建築的“普凈寺”,丁村明、清居民建築等寶貴文物。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雄關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价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同旅遊區的雲岡石窟、懸空寺以及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恒山;朔州旅遊區的應縣木塔、崇福寺;忻州旅遊區的五台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天龍山石窟、竇大夫寺、玄中寺、卦山和天寧寺、文水則天廟;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侯馬晉都遺址;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萬榮飛雲樓,等等。其中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産。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