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文化博大精深 係山西省十大文化品牌

時間:2011-04-06 15:21   來源:北京TRS資訊技術有限公司

  綿山文化源遠流長,聖跡仙蹤,隨處可覓。介之推推功不言祿,歸隱綿山,名垂青史。寒食清明節俗維繫炎黃子孫。田志超入山修道,終成正果,前無古人。十二尊真身舍利,奉安正果寺,舉世無匹。高僧曇鸞入山弘法,號為肉身菩薩。唐宗禦妹留戀綿山出家修行。明祖皇考,祈禱天地,克成帝業。古老的養生源,留下許多仙蹤;天然的山珍,滋養諸多壽翁。毋庸置疑,綿山不但以她的雄姿屹立在三晉大地,更以其深厚的文化魅力,吸引著無數遊客。

  1、寒食清明節發源地——介休綿山

  綿山是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綿山寒食清明文化已經成為“山西省十大文化品牌”。在2640多年前,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遭家難,流亡列國。大夫介子推從亡,曾在衛國絕糧,介子推割股肉以飽重耳之腹。歷十九年,重耳複國,是為文公。介子推不言祿,偕母隱居綿山。文公求之不獲,放火焚山,介子推羽化成仙。文公將介子罹難之日禁火寒食,定為寒食節。是日恰逢清明前一日,後人將寒食和清明連過,流傳至今。其時,官方祭祀為少牢即羊、魚幹、棗、栗、桃等。漢代寒食為五日,後為一月。并州刺史周舉于介神廟叩拜,身穿五旈黑玉作珠,衣裳七章,主祭羊。百姓男子戴巾,穿直袍,女子服繞膝深衣。晉代,馮翊太守宋楚以米飯一盒,醴酪二盂,清泉甘水祭祀介子推。後趙皇帝石勒普復寒食,敕建介公廟。隋唐時,開元二十年朝廷下詔,寒食展墓,至大歷十二年敕寒食通清明,節日前後給假三天。期間皇帝出宮祭祀先祖,祭品為太牢即牛羊、餳粥,雞求,雷車等。宮中有鞦韆,蹴鞠等活動。民間飲食有寒食粥、杏酪、桃花粥等。宋代寒食節空前鼎盛,主要活動為上墳祭祖,節日為七天。宮廷有賞花、賦詩、民間則有鬥草、放風箏等活動。元代朝官在三百里內給省假二十天,回鄉祭祖,行三獻禮,用羔羊、魚幹、饅頭、蔬果等。明代全國府、州、縣、鄉都設有厲壇,以安民生。這一天皇帝祭先祖陵寢為太牢。民間上墳掃墓、祭以羊、豬、果品等。至清代,清承明制,朝野過寒食清明節與明代無異,寒食節拜掃剪除墓上荊草故稱掃墓。

  2、寺院如皇宮,唐塑千年存。

  皇姑修行地,聖境李姑岩——李姑岩

  唐貞觀十五年,唐太宗皇帝登綿山禮佛,長昭公主隨駕。但來至綿山後,目睹綿山峰巒疊嶂,岩壑幽深,頗宜養練。公主久住深宮,常有世外之念。今見綿山如人間仙境,頓生出家之想,遂奏明皇兄留在綿山修行,並擇幽岩深谷結庵隱居。後人稱此處為李姑岩。

  李姑岩為綿山又一勝境,丹崖千仞,古木蔭翳,梵宇錯落有致,主殿內保留李姑等唐代彩塑,彌足珍貴。李姑起居之所皇姑樓,依山構築,小巧玲瓏。樓內保留了李姑當年修行時的舊貌。李姑岩仙氣縹緲,多有靈應,香火十分興旺,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3、中國古老的養生地──龍脊嶺古洞群

  柏林仙泉古洞群,修行成真遠俗塵; 

  養心養性得靈氣,唐宗賜名長壽村。

  秀麗的綿山龍脊嶺是中國最古老的養生地,嶺上層巒疊嶂、松柏鬱翠、奇花異草、遍地崗巒,古老的彭祖洞就坐落在其中,其周圍還有陳祖洞、呂祖洞、鐘祖洞、子喬洞等洞窟星羅棋佈,是一個養心養性修煉成真的絕佳環境。歷代高道接蹤而至。或飲甘露,或嘗仙草,或吐納,或胎息,終於羽化登仙。綿山腳下有很多長壽老人,常在此地採柏子、黃芪、攝取長壽營養。唐貞觀十四年唐太宗登綿山禮佛回鑾時,沿途百姓跪送大駕,看到人群中有很多白髮老翁,停車詢問其緣故,有老人答曰:吾等常食山中松子、仙藥,故能長壽。太宗便賜該村為“長壽村”,並御筆書壽字賜老人,隨臣紛紛仿傚,好事者將壽字刻在綿山石岩上,久之成為萬壽圖石刻。

  4、朱家凹——朱元璋之父“上禱天,下禱地,禱得兒子當皇帝。”

  朱家凹是綿山又一仙境,是朱明王朝的發祥地。元末,明太祖朱元璋父親朱世珍從家鄉安徽鳳陽沿途尋覓修行之地。但他來到綿山後,發現這一山凹,巒峰秀美,松柏交翠,丹崖絳闕,巍然一座神仙洞府。於是便在這裡閉關修行。每逢星月皎潔的夜晚,他便在玉皇臺上禱告,祈求兒女既富大貴。久之乃獲嘉應。其三子朱元璋從郭子興起兵大破元軍,鼎定金陵,成為大明開國皇帝。

  洪武三年,朱元璋詔皇十七子朱權登綿山祭祖,感戴靈寶天尊庇護恩典,奉旨敕建洞真宮。故洞真宮靈寶天尊每有靈驗,當地傳有“上禱天,下禱地,禱得兒子當皇帝”的説法。

  5、空王佛——唐宗朝拜賜甘霖,修行坐化田空王;漢人成佛第一人,有禱必應渡眾生。

  空王佛,俗名田志超,幼時即有佛性,17歲逃婚出家,落髮為僧。先後輾轉至綿山雲峰寺修持,潛心修煉,終成正果。唐貞觀十八年,太宗因京畿大旱啟建醮壇向綿山祈雨,果得甘霖。翌年,登綿山禮佛,大駕至雲峰寺,田志超回避聖顏。弟子摩斯面奏:師父圓寂,太宗喟然嘆曰:“此行空王佛矣”。空中出現“空王古佛”金字牌,太宗降詔:包容真身,築石殿以奉之,並賜額為“雲峰寺”。後人有聯雲:真山真水真人,修成正果;古岩古洞古佛,練就真身。”成為漢人成佛的第一人。之後三晉生靈,盡沾佛恩,每有靈應。抱腹岩上懸有數不清的銅鈴就是“慈雲法雨”的見證。

  6、正果寺

  天地靈氣毓聖境,閉關辟穀煉金身;

  修行胎息包真容,筋骨不斷存形神。

  綿山正果寺為三晉名勝,佛國禪林,天地鐘靈毓秀,造此絕境。歷代高僧高道,相繼在此閉關絕谷、吐納仙氣、迎送日月、修成正果,故以名之。殿內現有唐宋元各代高僧高道真身舍利十二尊,堪稱世界奇跡。這些包骨真身保持了圓寂時的形態,歷經千年,筋骨不斷,靈魂未散,是研究綿山養生文化的重要文物資料。

  7、抱腹寺:曇鸞弘法道場,凈土宗祖庭

  綿山抱腹寺,又稱大岩,為綿山百餘岩洞之首。抱二百餘間殿宇禪房于內,洞中有洞,岩中有岩,古人有“鳥拂金鈴渡,僧緣石隙行”之句以咏其深邃。北魏高僧曇鸞幼時出家,即在寺中修持。並往來于晉、汾間,弘法度人,魏主號為“神鸞”,南歸後復在寺中聚徒蒸業,專修凈土,弟子甚眾。旋又詮釋《大集經》,注《往生論》,丕振禪林,終於修成正果,一夜之間飛往對山,創立佛寺,時人呼之為鸞公岩,成為凈宗始祖。抱腹寺隨之成為凈土祖庭之一,赫赫然,僧皆嚮往。

  8、木屐發源地——綿山

  春秋時,晉文公複國,隨臣介子推不言祿,偕母隱居綿山,文公求之不獲,放火焚山,以逼之。介子推羽化成仙。文公將未燼之木製作木屐,穿在腳上,意在低頭便能看到介子推。以志不忘故人,嘆曰:“悲呼,足下”。“足下”之稱也始於此。這種木屐以深厚的文化淵源和獨特的健身作用,風靡華夏各地,並傳至日本。

  9、綿山自然佛像群

  綿山腳下拜坐佛,聖乳泉邊仰臥佛;

  玉兔古橋禮大佛,抱腹岩下瞻笑佛。

  古老神奇的綿山,堪稱佛國勝境,上帝的恩賜,造就綿山許多奇峰秀巒,形態各異,難於言狀。扶欄看巒影,最讓人興會的是這些像佛的山體,目不暇接。唐貞觀十五年,長昭公主隨駕禮佛,沿途欣賞奇山秀水。駕至山麓,她隔窗遙望綿山,只見一座巍峨的山峰如坐佛,便稱之為佛爺山,指給隨侍觀望,眾人然之,旋至蜂房泉畔,她又回首遙看對山,那奇特的山勢仿佛如空王佛仰天面臥,發髻飄垂,神態安祥,傳説是東周時空王古佛為鎮邪驅魔化為此山。行不多遠,但公主在欣賞綿岳峰巒時,一座古佛進入眼簾,此山雄偉壯觀象一尊古佛,面對遊人,慈眉善目,左側有兔橋古景,長昭公主起身下輦,站立古橋頭,合掌施禮。須臾來到抱腹岩塔林下,只見一笑口常開的佛山,似在迎接四方香客。傳説這是彌勒佛的化身,是年三月十七日他來趕廟會,在此迎接各方佛祖。長昭公主指著這座佛山講這一故事的來歷,眾人無不點頭稱是,至今人們面對這座活靈活現的佛爺山,還是津津樂道。

  10、介子文化發祥地──綿山介公嶺

  綿山介公嶺是介子文化的發祥地,介公嶺上有介公衣冠冢。幽深的岩石中座落有介公祠,祠內供奉著介公和介母的神像。萬柏林中有思煙臺、白鴉山、魚龜山等勝跡。介子推“忠孝清烈”的偉大精神在這裡有著集中的體現,寒食節在這裡發源,並衍生出清明掃墓等諸多活動,産生了寒食詩詞等優秀文化作品和寒食食品,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象徵著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理論和價值取向。

  11、龍頭寺觀日落

  登高壯觀天地間,龍頭古寺望夕陽;

  誰信雙手能捧日,請君光臨綿上山。

  千年古剎綿山龍頭寺,因唐太宗來山禮佛時,見雙龍顯靈而賜名龍頭寺,遊人駐足寺院,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眺望汾川,心曠神怡,又是觀看日落的絕妙去處。每逢夕陽西下,遊人舉起雙手,對著夕陽望去,竟會出現雙手捧日的奇觀。有誰會相信這些説法呢?請你在飽覽綿山的奇山秀水的風光後,一定要在日落時不要忘記欣賞這一瞬間奇觀。

  12、綿山燈圖夜景

  綿山的人文景點,均有代表各種含義的燈圖,各色綵燈根據日月星辰、乾坤八卦排列成圖,代表各種含義。夜幕降臨,各種圖形的綵燈變換出璀璨的夜景,沿著平整寬闊的懸崖公路,沿途觀賞形狀各異的燈圖,是夜遊綿山的最佳選擇。從剛進山門的龍頭寺,一直到後山的雲峰寺,有8處大型燈圖:

  一、龍頭寺拜玄天燈,消災免難致太平

  明朝建文年間,燕王朱棣舉兵靖難,榮登大寶,以為仰仗真武大帝神助、隨之降詔全國各地修真武廟,以敬玄天大帝。永樂帝想起皇祖在綿山修道祈禱上蒼,朱氏遂有天下。並降詔皇二子在龍頭寺拜玄天燈圖,祈求國運。成祖在位,天下太平,五穀豐登,稱為“永樂之治”。

  二、聖乳泉拜四象燈,家庭和睦佑安寧

  宋嘉佑三年,仁宗偶染重病,因立儲之事,皇室不安,宰相文彥博奏請回鄉祭拜星圖,以安天下。仁宗依奏,文彥博於是年在聖乳泉設壇祭祈二十八宿燈圖,立其養子宗室為儲君,嗣後即皇位,廟號英宗,皇室和睦,天下大治。

  三、大羅宮拜三寶燈,國運昌盛佑國民

  唐開元年間,玄宗皇帝南出雀鼠谷,專程至綿山朝聖,駕至大羅宮駐蹕。時國運昌盛,萬民樂業。龍顏大悅,降詔復修大羅宮諸殿,為保國祚綿昌,安放三寶燈圖祭祀,果獲瑞應,天下大治。

  四、一斗泉拜玉皇燈,好運常伴福臨門。

  唐永徽三年,高宗皇帝因感戴原始天尊默佑上綿山謝恩,以唐室不復內亂,天下大安,遂降旨敕修洞玄宮。是夜親祭玉皇燈圖。祈求國泰民安,乃獲嘉應。

  五、天橋朝拜河洛燈,企業興旺財源盛。

  建平三年,介休發生雹災,大如雞卵,禾稼蕩然,皇帝石勒詢問大臣徐光,徐奏以天怒人怨所致,應在石寨祭祀燈圖,石勒依奏,徐光遂焚香叩拜河圖洛書,和先天八卦燈圖,以求平安。之後介休,汾陽、孝義一帶黎民百姓每遇天災,常在此設案拜燈,無不靈應。

  六、朱家凹祭天地燈, 企業興旺財源盛

  明洪武元年,朱元璋稱帝,諸皇子爭立儲君,皇室漸亂,太史令劉基奏曰:“綿山為陛下發祥地,臣願往祭祀天尊地卑燈,以正朝綱。太祖依奏。劉基來到綿山後設案祭祀,乃獲靈應。之後立皇長子朱標為太子,其他皇子以尊卑有序,各安心藩邸,不復爭鬥,天下安寧,四方無事。

  七、雲峰寺拜周天燈,風調雨順百事成

  唐貞觀十一年,太史令李淳風密奏:“唐室中弱,于國不利,”太宗驚問對策,李淳風答:“國運為周天星辰主之,應往綿山祭祀,遂可免之。”太宗準奏,李淳風奉旨在雲峰寺祭祀周天燈,後果有開元中興之治。

  八、棲賢谷拜八卦燈,清平康泰世風淳

  北宋元豐元年,文彥博奉旨回鄉,敕封介子推潔惠候,於是在棲賢谷口築封侯亭,以紀其盛。禮成,文潞公為祈求清平康泰,世風淳樸,遂設案致祭八卦燈圖,果然四夷賓服,朝廷無虞,國泰民安。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