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大型宗教樂團民俗祈福迎祥法事成文化亮點

時間:2011-04-06 15:22   來源:北京TRS資訊技術有限公司

  綿山宗教源遠流長,留下了春秋道家人物介之推師傅伯子常、三國佛教高僧迪公活動的足跡,之後儒、釋、道三教並盛,祈禳活動隨之興起,道觀佛寺的法事儀式日趨規範。

  近年來,綿山挖掘推出這些民俗祈福迎祥活動,保祐施主心想事成。同時在佛、道經團的基礎上組建大型宗教樂團,完善法事儀式。2001年5月20日綿山舉辦了建國以來第二次“羅天大醮”,後應邀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澳門、香港以及北京白雲觀等處進行演出,引起轟動效應。現將有關項目推介如下:

  1、祈祥納福挂祥鈴:

  貞觀十四年(640年)長安大旱,唐太宗向綿山活佛祈雨靈應。次年,太宗駕幸綿山禮佛,在抱腹岩懸空“還願挂鈴”,諧意空王佛“靈應”,後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華絕技。千餘年來,祈求者無不獲福,抱腹岩頂壁數百隻祥鈴即為見證。

  交運迎瑞挂雲牌

  漢初,介休籍人中尉宋昌冒險擁立代王劉恒為文帝後,朝綱不穩。宋昌聞家山之神靈應,遂在綿山絕壁挂雲牌,祈求國運昌盛,後果有“文景之治”。此項活動傳至唐代,令狐楚在綿山靜林書院修學時,曾往綿山挂雲牌,次年中進士,後官至宰相,故此活動愈傳愈盛。

  求子求祿挂祥燈

  宋真宗年間,介休文家莊員外文洎年過四十尚無子嗣,於是在綿山聖母殿挂燈求子。次年生一男兒,取名彥博,後歷仕四朝,官至軍國重事,封爵潞公,此事傳遍神州,來綿山求子求祿者絡繹不絕,皆獲靈驗。明末張煊之父上山挂燈求子,後張煊在清代官至監察御史,榮耀一門。注:以上三項活動地點為雲峰寺、大羅宮(每場法事佈施1888元)。

  2、虔誠祈禱國運昌盛、風調雨順、財源廣進、企業興旺、家庭幸福、仕途通達、學子及第等宗教法事,吉祥靈應,有禱必從。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介休商人范毓承擔為朝廷在日本購買銅料後,擔心海上安全,遂請綿山大羅宮經團做平安法事。當年六月二十五日,范氏船隊行至海上,發生海嘯。危急之際,媽祖顯靈化險為夷。後范毓在綿山建媽祖殿以謝神恩。消息傳開,介休大賈冀氏、侯氏人等皆效倣靈驗,綿山宗教法事久盛不衰。

  地點:正果寺、雲峰寺、大羅宮、介神廟、關帝廟及綿山其他寺廟宮觀(每場佈施2000元)

  3、景區內各寺廟、宮觀祈福迎祥上表、敬香,保祐全家安康、長命百歲、榮華富貴、招財進寶、求子求祿、狀元及第。西元1998年綿山廟會期間,太原蓋施主因企業經營不善,瀕臨倒閉。在綿山雲峰寺石佛殿上表進香,祈求空王佛保祐。次年農曆六月十八日,蓋某又來雲峰寺佈施積善4萬元,稱企業峰迴路轉、財源大進。現雲峰寺有功德碑記此盛事,遊客皆效而倣之,無不靈驗。綿山各廟觀眾多還願錦幛、錦旗,可見一斑。

  地點:全山寺廟宮觀

  4、綿山樂團歷史歌舞、民間歌舞、民族歌舞以及宗教文藝表演。

  本樂團演出節目有:根據《唐會要》記載的為慶祝秦王李世民在綿山度索原大捷而編排的《秦王破陣樂》;反映北宋宰相張商英綿山拜月求子的情景劇;大型民族歌舞《五十六個民族唱綿山》和特色宗教活動表演《踏罡手印》等,形式多樣,表演精湛,應邀在澳門回歸祖國五週年大慶晚會演出後,受到特首何厚鏵的高度評價。因此,應邀演出活動應接不暇。地點:雲峰墅苑、水濤溝賓館、臥龍賓館、邀月樓等賓館多功能廳。(每場費用2000元)

  5、挂“同心鎖”“平安鎖”“富貴長命鎖”等。

  清道光年間,介休名士王堉出生在韓屯普通農家,與本村首富孟德鑫之女孟桂梅從小青梅竹馬,長大後相互愛慕。孟家得知後堅決反對,帶其女外出經商以斷其情。臨行前,二人在綿山大羅宮祈拜月老,並挂“同心鎖”一枚以表心志。五年後王堉苦學成為當地名醫,桂梅在外拒絕眾多富家子弟求婚,父親只好帶她回來與王堉成婚,成為一段佳話。後世在綿山挂鎖者,心想事成,蔚然成風。

  6、觀星拜月活動推薦:

  蜂房泉:坐天井、觀天象、品聖水──仙境拜月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秋前夕,傅山老母病重,久治不愈,遂來綿山祈求神靈護佑。天色已晚,大羅宮住持邀其賞月。二人來到聖乳泉旁,只見四面環山,猶如天井,皓月當空,星光燦爛。傅山仍念老母重病,復拜月神。次日傅山取聖乳泉水為母煎藥服用,不日即愈。為此傅山做《介山石乳泉》讚拜月所取聖水“一勺醍醐足,那伽不許貪”。

  大羅宮:登大羅、朝“三無”、憑玉欄──琳宮探月

  清康熙十年(1671年),傅山在綿山住宿數月,演練拳法。一日,遇一路拳法不得要領,當銀盤懸空之際,他登上大羅宮朝拜“三無”後,出殿賞月悟拳,只見浮雲飄動,時而似古樹盤根,時而似蛟龍出水,頓時悟性大開,整套拳法貫通如流,周身通泰。傅山將此拳傳給綿山道士孟太貞,稱為“綿山太極拳,”在三晉大地廣泛流傳。

  天橋:登天階、步天橋、駕神龍──雲中攬月

  東晉末年,綱紀崩毀,百姓涂炭,石勒揭竿而起,在綿山天橋扎寨屯兵。一日月明之夜,石勒于寨外思忖破敵之方略,忽見雲霧之中,天橋如一神龍,飛升九霄。謀士張賓見狀奏曰:此象主吉,大王當有天子之福”。果然不久石勒便為後趙之帝。每憶此事,石勒無不感嘆天橋賞月之瑞。故後人傳在天橋拜月可保前程無量。

  一斗泉:觀玉峰、朝天尊、禮諸天──焚香拜月

  唐貞觀十一年(637年)星象學家李淳風被召為太史令。十五年,他隨太宗至綿山禮佛完畢,憶及當年在一斗泉修學天文、占卜、預測之術,收益頗豐,便請留宿。是夜,他又來到一斗泉沐手焚香,參拜元始天尊和三十二天后,在殿外面對當空素月分輝,銀河共映,便細觀天象,佔得“承乾不繼,晉王治世”之箴言後回長安奏上,太宗遂立李治為皇太子。傳至晚唐,宰相令狐楚在此仿傚,祈求朝政清明有應。

  朱家凹:坐仙椅、品香茗、邀明月──寶座賞月

  朱家凹在兩山中間,呈仙椅之勢,藏龍脈之氣,故朱元璋之父在此“上禱天、下禱地,禱得兒子得了帝。”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派皇十七子寧王朱權在此祭祖謝恩。禮畢,洞玄宮住持邀其留宿賞月。朱權在洞玄宮前品茗賞月,如坐龍椅,想到《易經》中“潛龍在淵”“九五升天”之語,不禁感嘆道:“真乃龍興之地矣!”後世效倣者,皆前程似錦,步步登高。

  介神廟:聽松濤、沐清風、懷先賢——瓊樓望月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郭泰成為著名的“清議”領袖。“黨錮之禍”前回到家鄉,仍心懷憂國憂民之情,前往綿山祈拜先賢。禮畢,天色已晚,介公祠住持留其夜宿。郭泰登上介公祠陽臺賞月,松濤悅耳,清風拂面,巍巍群山如介子風骨。郭泰對隨行友人説:“吾夜觀乾象,盡察人事,天之所廢,不可支也,吾當以介子永保晚節,以無愧於先賢後輩,”故其亡後,萬人會葬。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