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雄市觀光休閒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正光演講

時間:2011-04-06 16:15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4月1日山西消息 為期三天的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暨第四屆“中國介休清明(寒食)文化節”1日在山西介休開幕。來自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100多名學者嘉賓匯聚一堂,就共同關心的中華傳統節日文化開展研討。

    出席研討會併發言,以下是發言全文:

王正光: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大家好,主辦單位把我安排在最後一位演講,接近晚餐時間,大家又經歷了一個下午的學習,請容許我作一個簡單的問卷調查,在座各位沒有去過臺灣的,麻煩您現在舉個手。問卷完畢,我從臺灣來,從鐵桿深綠的高雄來,有時候講話會帶一點北京口味,但不是很地道。我從臺灣高雄來,雖然是鐵桿深綠,我們過一樣的節日,講一樣的語言,吃一樣的米飯,這一點是誰都改變不了的。第二點,我這次是第一次來山西,家父曾經説過,我們的祖先來自山西太原府。我竟然到現在才第一次回到山西,沒來過,這是我的不對。也因為沒有其他單位邀請我,所以我下回還想來。

    大部分朋友都沒去過臺灣,我想講的題目跟臺灣有關,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研究——以臺灣地區元宵節四大節慶活動為例》,就算各位去過臺灣,你可能沒有什麼機會了解中華文化在臺灣的發展過程、現在活動的方式,甚至背後帶來的意義。

    我們都過元宵節,在臺灣,元宵節在80年代定為法定觀光節,只紀念,不放假。為什麼定為“觀光節”呢?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就是過年,剛剛馮先生也提過。元宵節我們又叫“小過年”,本來要把觀光節定在過年,可是過年大家都要團圓,有一堆事,沒有辦法,忙不過來,所以才把元宵節定為觀光節,前面三天加後面三天,總共七天是觀光周,觀光方面的活動是最多的,我這回要跟各位介紹,就是南蜂炮、北天燈、東炸寒單、西旁龍。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深知人心的,這是我們的資産,不是我們的負債。臺灣與大陸分割已逾60年,但歷史傳承了一代又一代。臺灣歷經了日本人的統治,西班牙、荷蘭的佔領,以及西方文化的激蕩,中華傳統節日的觀光活動卻是與時俱進。中華傳統節日中,農曆政府十五的元宵節是觀光活動,在臺灣所有節慶當中最豐富,我的目的是希望各位多少了解一下概況。有一部分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有機會再仔細研究。

    我先提到的就是“南蜂炮”,蜂炮就是放鞭炮,我們中華民族在傳統文化當中有驕傲,也可能會有很深的沮喪,為什麼呢?西洋人以前用我們發明的鞭炮打我們,我們還玩鞭炮嗎?這也就證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和平的民族,再有殺傷力的東西,都有和平的用途。在清朝,當地居民為了供奉關公出行,就放蜂炮,祈求平安。農曆正月十五的時候,百萬蜂炮風起雲湧,非常震撼,大家祈求平安和順利。

    第二個活動就是“北天燈”,在新北市的平溪,天燈又叫“孔明燈”,在臺灣,天燈釋放的時候,政治人物會在上面寫上“國泰民安”,家族成員會寫上“身體健康”,這是關於天燈的一個簡單介紹。在上海世博臺灣館,它也是一個天燈的意向,大家可以寫上願望。

    第三個叫做“東炸寒單”,炸的是趙公明財神爺,上身赤裸、頭綁紅巾,手持柳葉,傳説當中趙公明先生肉身未寒,所以當地居民用鞭炮去炸,越炸越發財,越炸越平安。

    還有一個叫做“西旁龍”,又稱謂“舞龍”,全世界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都玩舞龍,它分六個階段,包括我們都知道龍點睛,可能源於中國大陸,廣東、廣西、四川等等客家群居之地。也是用鞭炮,越炸越旺,有去邪納吉之意。包括鞭炮的火光,包括聲響,包括煙霧,這是對自然的一個崇敬,所以神龍在鹽硝瀰漫當中穿梭,祈求天降神靈。

    這個是臺灣在元宵節當中非常有名的四個活動,每個活動都吸引上萬人參與。接下來我們看看臺灣四大節慶活動內容的部分。南蜂炮除了有本身的蜂炮之外還有民俗的記憶,還有商業行為,包括展覽、民俗記憶,活動的內涵也包括政治,這四個活動都有政治的意義,當地政府都希望借助活動凸顯自己的政績,祈求國泰民安;第二,精神的意涵,求得心靈的一個寄託,所以每一個中華文化的節慶活動當中,精神內涵是源遠流長的;第三個,經濟意涵,在政府,在民間都出了非常多的力量,包括心靈的寄託、感情的交流、宗教的信仰,還有娛樂性。臺灣也吃湯圓,象徵“團圓”,過完元宵,這個年才算是過完。還有猜燈謎,都是一樣的。還有所謂的“平安龜”,一個烏龜的形狀,你去許願,實現以後,隔年加倍地感恩回饋,它同樣也包括了政治、精神、文化意涵,也包括了娛樂性。

    寒單爺的活動還會製作一些工藝品,剛剛有學者提到文化的部分,它的優點是可以很快地製造出來,很快地販賣出去,可是變成商品的時候,不能賣的東西常常會捨棄。

    西旁龍的活動有放鞭炮、箱籠點睛等等,而且他把文化的部分製作文化館,收門票參觀。我到大陸的次數並不多,發現有一部分廟宇、公園收門票,臺灣有些活動是不收門票的。

    我作一個簡單的結論,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元宵節在臺灣四大節慶活動中,不但有深遠的傳統,在程度上反映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我們有七個意義,這七個意義如下:

    第一個,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恢復了民族自信心。各位大陸的朋友很多時候希望了解臺灣,臺灣人到底想什麼呢?我舉幾個例子,我跟北京國臺辦聊過,我們在去年帶了60個人去交流,國臺辦的人説臺灣沒什麼好玩的,統統都是雪,其實臺灣大部分情況下是不下雪的。

    甲午戰爭之後,臺灣割讓給日本50年,之後歷經荷蘭、西班牙的統治,有很多臺灣人高唱“臺灣人的尊嚴”,其實這一點我們可以作一個思考,臺灣人的尊嚴是不是可以等同中國人的尊嚴?中國人的尊嚴是不是等同臺灣人的尊嚴?我們要努力。在這個節慶活動當中,不管是節慶還是一般活動,北京奧運增加了北京人的自信,上海世博增加了上海人的驕傲,臺灣花博也增加了臺灣人的自信心,所以總的來講,節慶活動可以增加民族自尊與自信,前提是成功的節慶活動。

    第二,保存與發揚傳統及地方文化,使廣大人民欣賞到文化的內涵,在臺灣元宵節的四大節慶活動,政府以及民間都付出非常多的努力,政府撥出經費預算,委託民間承辦經營,使得有一些節慶文化得以保存、發揚,再加上臺灣人民非常優秀的創意,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根本,加入地方色彩,創造出璀璨的臺灣四大節慶活動。我也希望在大陸這面,政府以及民間都能對節慶文化活動投入更多的心力,這也就是剛剛提到的,要取得一個全民的認知,文化是資産,不是負債,這樣文化傳承就更為順暢,更為容易了。

    三,四大節慶活動的過程,貫注了社會教育的意義,促進了人際之間的溝通。我認為文化的傳承要從教育做起,我們對文化,對於一些傳承,對於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的現象,不能一味地迎合,具有優良傳統的,我們應該出面作引導,文化的傳承要以教育做起,除了家庭教育,除了學校教育,還有整個社會的教育,這些教育要由生活做起。四大節慶在臺灣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今年參加蜂炮,明年參加燈會,後年參加天燈,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這樣的文化它不會斷層,不會被消滅,它會永遠地傳承下去,而且在四大節慶活動當中,我們看到了各個族群、各個社區的同心合力,可見臺灣對各個文化的包容性。

    第四,有計劃地引導各地的多姿多彩活動,配合觀光資源的開發和整合,可以強化觀光的形象。我第一天來到綿山,路上經過懸崖峭壁,以前因為是航空公司的關係,我常去的地方反而是美國。我在大陸去過的地方並不多,但是我看過美國的大峽谷,綿山的景色絲毫不輸,各有特色,更有它精神的意義在裏面。但是我必須提一下,我第一天來的時候,風景完全吸引我,但是我在酒店門口看到了兩棵假的椰子樹,覺得那個椰子跟這個點不搭調,有些地方人造得過於匠氣,這是可惜的地方,所以在很多觀光節氣當中,希望我們不但要重視品位,重視經濟收入,還要重視它的內容和質感。綿山這邊有介休的故事,非常好,要提升觀光的形象。

    第五個結論,凝聚社區及家族感情意識,加強社區的團結。在臺灣辦的四大活動當中,有競爭,有合作,各個社區都有競爭,但是也有合作,為了信仰,為了榮譽更加團結,感情也更加融合。

    第六個結論,民眾的信仰與心靈獲得寄託,健全了個人心理,臺灣人民敬畏了天地,不妄想人類可以主宰一切。大家可以由細而微,看到臺灣人民的心情,大家可以親自深入民間,方能有所體會。

    第七個,節慶活動可以增加觀光的收益。節慶活動可以活絡地方、繁榮經濟、富裕百姓、增加稅收。觀光活動我們叫“無煙囪工業”,不能説它完全沒有污染,但是相對其他産業,它是有序的、低污染的。

    這兒我有兩個建議,第一個,傳承應向下紮根,年輕人對節慶的由來甚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南蜂炮,帶著女朋友享受一時的快感和激情,放完了就帶著女朋友去HAPPY了,沒有了解它的文化內涵;第二個建議,我今天早上參與了開幕,聽到了饒先生的講話,我感動,我為什麼感動?因為我從小受的中華文化在這邊得到了印證,惟有讓人感動的文化才能長久,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有些商業文化流失了,我們必須把文化感動的種子種在年輕人的心中。

    中華文化在臺灣體現了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一個包容的社會,我真誠地希望各位貴賓能夠到臺灣體驗。在臺灣,禮儀不光是嘴邊的,比如説,你不小心踩到我的腳,在臺灣,除了踩的人,被踩的人也會道歉;在臺灣比較少聽到喇叭聲,我們會有一種心態去估量,可能對方開車開得慢是經驗不足,開得快是因為有事,希望大家去體會。還有一個例子,馬英九是香港人,但是在臺灣得到的選票是700萬票,絕大部分的臺灣本省同胞投票給馬英九。

    讓我們一起努力,我們找出中華文化感動的種子,讓我們努力把這種子紮根到年輕人的心裏,謝謝!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