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常委以及經濟主委蔡繼明先生演講

時間:2011-04-06 16:12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4月1日山西消息 為期三天的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暨第四屆“中國介休清明(寒食)文化節”1日在山西介休開幕。來自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100多名學者嘉賓匯聚一堂,就共同關心的中華傳統節日文化開展研討。

    出席研討會併發言,以下是發言全文:

  蔡繼明: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山西介休綿山,2008年,我們在這裡舉行了相應的清明文化節論壇,剛才馮先生談到,中國的這些傳統節日之所以能夠變成法定的節假日,實際上是由眾多的民俗學家,還有社會各界人士多年呼籲的結果,這裡面,我們的民進中央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我當時受民進中央的委託,在清華大學成立了假日制度改革的課題組,由民進中央的領導報到了黨和國家有關部門,接下來我們又以政協委員的身份寫了提案,我們的建議其中包括取消五一長假期,把它拆分,然後增加清明、中秋、端午,再加上除夕為法定節假日,同時推行帶薪休假,這些建議大部分被國務院所採納,因此在2008年我們推行了新的假日制度。儘管我個人做了一點工作,但是也遭到了一些謾罵,到目前為止,在我的收集裏邊,大概儲存了100多條侮辱我的短信,匿名電話不計其數,一到節假日來臨,我就會受到無端的謾罵,在百度貼吧裏,罵我的帖子有3000多條,無奈之下,我把百度告上了法庭,在海淀法院,沒想到法院説百度不承擔任何責任,我不服又提出了上訴,4月下旬,北京一中院將受理我的上訴案件,所以當我看到新的假日制度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擁護和享受,看到我們能夠在介休綿山討論傳統節假日所蘊含的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個人的挨罵也無所謂,但是希望大家關注,這不是我個人的問題,而是涉及到人們不受到人身侵害。

    我寫了一篇文章,就是《區域性的歷史文化差異與假日經濟模式的選擇》,這邊結束之後我要到開封參加他們的清明文化節,這邊是發祥地,寒食清明文化的發祥地,那邊在爭傳承,我想做一個區域性的比較,馮先生主編的《清明寒食節》這本書裏面,他列舉了國內13個地區和不同的少數民族清明文化的不同差異,同時也介紹了6個國家清明文化的不同傳統,我想無論是從國內到國外,從南到北,從文化到地域之間,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差異,以清明節為例,即使是北方,即使是山西的介休和同樣處在中原的開封,他們也有很大的差異,我也想做一個比較,自從國家把清明、中秋等列入節假日,文化它也是一種資源,在區域經濟發展當中的作用日益體現,文化與勞動、資本、技術、人力資源等經濟要素可以説是並駕齊驅的,清明文化有兩重含義,我想根據這兩重含義討論地區之間的差異,其中一個是掃墓,第二個就是踏青,這是清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像特徵,掃墓體現的是尊敬祖先,對他們的紀念、尊敬、傳承,那麼踏青這方面,正如馮先生所説,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叫“沐足”,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掃墓這種祭祀的行為代表了儒家的祭祀文化傳統,因而也是非常嚴肅的,包括我們在這裡祭祀介子推,踏青則代表著一般民間沐足的民族文化傳統,也是非常愉快的,正如一句詩所説,清明未必盡啼淚,不是非要哭,有很多元素在裏面。

    掃墓代表儒家慎終追遠的祭祀文化,是精神文化層面的一個大傳統,而沐足習俗屬於風俗習慣方面的小傳統,這是我理解的清明文化的兩重含義,這兩種文化是相輔相成,有區別,也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了中國清明文化的整體特色,牟宗山描述了童年時清明的記憶,在祭祀的活動當中沒有號哭、啜泣,那種生死離別的激動沒有在清明掃墓時表現出來,而且還有踏青所帶來的娛樂。在他的筆下,清明節的掃墓是神聖的,是宗教性的活動,以此來證明生命的延續性和神聖性,從此也體味到慎終追遠的精神追求。那麼在這方面,我們要分析一下開封的清明文化,開封的清明文化起源於何時我沒有做過考證,但它肯定是興盛于北宋,這裡也有相關的記載,包括寒食、掃墓、踏青、飲食、商業,還有景象,甚至包括軍隊的一些競技活動等等,同時也帶有明顯的商業文化,是非常愉快輕鬆的,如果“無花無酒過清明”,確實是“興味蕭然似野僧”。

    介休清明文化帶有很深的祭祀傳統和精神意志,也有小説的附會,不管怎麼樣,他抽象地繼承也好,具體故事的傳説也好,由這樣一個利益出發,由於對介子推的崇敬,使得清明節帶有很濃郁的祭祀屬性,所以在精神文化大傳統與風俗習慣小傳統之間,介休的寒食清明文化更傾向於精神文化大傳統,就好比今天晚上我們要看夜景,追慕先賢。

    開封的清明文化傾向於小傳統、風俗習慣,傾向於愉悅方面,而介休由於介子推的客觀存在和歷史渲染,已經成為介休寒食清明文化的核心主題,因此,任何活動都必須考慮紀念介子推的環節,基於此,介休的清明寒食帶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由於介休與開封在地理環境上存在差異,也使兩地的清明文化意趣相異。所以對假日經濟的選擇,我們作出這樣的思考,開封的清明假日近來應該以民俗為主,踏青、觀賞,植樹造林、互幫互助,以此挖掘和諧社會文化內涵,開封的“文化立市”主打的是宋文化牌,根據《清明上河圖》復建了大型文化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重現了古代世俗文化的情趣、皇家林苑的氣派;介休的清明假日經濟開發,我們認為應該以文化挖掘為主,政府可以考慮舉辦國際論壇或綿山與儒釋道文化教會國際論壇,以文化旅遊和文化産品的開發作為假日經濟的主線,吸引文化層次較高的旅客,從而努力使介休成為中國清明節精神文化的地標,在文化産品開發商也應該考慮到突出寒食的“食”字。包括今天在這裡舉行的海峽兩岸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研究,就是一個非常具體的體現。

    所謂“和諧”,就是充分地尊重每個個體的獨特性,形成包容和統一。胡錦濤總書記最近也特別強調要實現包容性的經濟增長,在每個個體都充分發揮的基礎上,實現收益最大化。馬克思説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發展,就是我們為之奮鬥的目標。不管是開封還是介休,只要我們充分尊重他們歷史文化的區域性差別,尊重假日經濟開發的客觀規律,就能夠大力推進祖國隔離豐富多彩、富有活力的假日經濟。

    我的發言完了,謝謝!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