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的教授張正明先生

時間:2011-04-06 16:10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4月1日山西消息 為期三天的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暨第四屆“中國介休清明(寒食)文化節”1日在山西介休開幕。來自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100多名學者嘉賓匯聚一堂,就共同關心的中華傳統節日文化開展研討。

    出席研討會併發言,以下是發言全文:

  張正明:我講的題目是《介子推與綿山》,介子推大家都知道,左丘明在《左傳》裏有詳細的記載,《史記》的記載也大體相同。西晉的學者杜預認為綿山就是“介休縣南有地名綿山”,在《後漢書》、《資治通鑒》多種版本裏都談到這個事情,但是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説“袁崧《郡國志》曰界休縣有介山,有綿上,聚子推廟,今其山南跨靈石,東垮沁源,世以為之推所隱,而漢魏引來傳有風山之事,太原、上當、西和、雁門之民,至寒食不敢舉火”,對於這個問題,我提出四點疑點。

    一個就是唐在何處。晉國之祖為叔虞,周成王封叔虞到“唐”這個地方,在哪兒呢?一個説法是在晉陽(太原),一個説法是天馬曲村,還有一個是山西浮山縣橋北一帶,這就有三個説法。儘管大部分人認為晉國都城在山西翼城這一帶,但是“唐”在哪兒,考古界一直沒有解決,所以我對顧學者的説法覺得難以定論。

    第二個疑點,祁和鄔地,喬家大院就在祁縣,鄔地離祁比較近,就是今天的介休縣東北30里鄔店城。當時山西的中部祁這個地方和鄔這個地方,按顧炎武所説都是狄人所有。

    第三個疑點,晉文公逃亡的路徑。晉獻公聽信了驪姫的讒言,逼害重耳(晉文公),重耳的母親是狄族人,所以他和狄族關係是比較深厚的,他是出太行到的祁國,介子推是重耳的隨行人員之一,既然他走過這個地方,對晉中就應該説比較熟悉,自己出來走的時候,到晉中,或者到綿山也不是説絕對不可能。

    第四個,寒食的民俗。《後漢書》記載的《周舉傳》中説,晉文公為了祭祀介子推,所以不舉火,吃寒食。到三國的時候,魏武帝也説,聽説太原上黨、雁門每到冬至以後的105天內寒食。後來寒食掃墓逐漸代替了禁火,寒食節也逐漸向各個地方普及。我查了一下,在文獻裏很少有這方面的記載,這讓人很費解。

    嘉慶《介休縣誌》中説,聽了顧炎武的説法,大學者是這種看法,所以嘉慶就把這個事情仍然寫在上面。當然了,介子推究竟是不是説的綿山,大家可以再研究,但是作為一個優良傳統,我們應該弘揚和繼承下來,各位專家前面談了不少,我就不多説了,謝謝大家!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